臺灣白海豚數每年減少3% 加拿大專家憂五接破壞棲地
加拿大學者王愈超2002年起針對臺灣白海豚進行科學研究,今天與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水下噪音協會舉辦記者會公佈研究成果。(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臺中港外港區擴建計劃(五接)環評最快10月進行第2次審查,加拿大專家今天公佈調查指出,臺灣白海豚族羣數量正以每年3至4%的速度減少,更有90%白海豚會遊經過臺中港,五接將進一步破壞其棲地,天然氣不是綠能,臺灣政府將天然氣視爲橋接能源,將衝擊白海豚族羣。
臺灣白海豚2008年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爲「極度瀕危」,加拿大學者王愈超2002年起針對臺灣白海豚進行科學研究,今天與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水下噪音協會舉辦記者會公佈研究成果。
王愈超表示,他的研究團體首次展開調查時,當時估計臺灣白海豚族羣約爲99只,短短數年就下降至45至50只,情勢嚴峻,尤其臺灣白海豚繁殖速度遠遠追不上消失的速度,若不積極保育,極有可能會成爲下一個絕種的海洋哺乳類。
他分析,沿岸開發是導致臺灣白海豚族羣崩解的主因之一,90%白海豚會經過臺中港,但現在的擴建計劃將進一步破壞牠們棲地,也觀察到近年來通過臺中港區域時,遊動的速度越來越快,表示臺中港工程及周遭頻繁的船隻交通確實會騷擾白海豚,使其想要加速通過。
王愈超也批評,政府推動天然氣作爲過渡能源的論述,天然氣不是綠能,離岸風電對白海豚的衝擊也非常巨大。
他表示,離岸風電、天然氣建設、漁業衝突與環境噪音,皆是白海豚當前無法承受的壓力來源,目前約6成個體有明顯外傷,不僅造成劇痛,也大幅縮短壽命,即使圈養也無法解決問題,我們不知道牠們如何進食、如何繁殖,牠們又是高度社會性的動物,圈養無法取代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