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8人河豚中毒 加熱無法破壞毒性
食藥署統計,2015至2024年國內發生6起河豚中毒案,造成18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圖爲2023年南投1死案例聚餐剩餘的河豚肉。(警方提供)
亂吃水產品,小心河豚毒素中毒。食藥署統計,2015至2024年10年間,國內發生6起河豚中毒案,造成18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專家指出,河豚、章魚、𫚥虎魚等都含有河豚毒素,就算加熱也無法破壞毒性,食用後可能出現脣舌發麻、手腳麻痹,甚至呼吸衰竭、死亡,呼籲民衆勿吃來路不明水產品。
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說明,國內發生的6起河豚中毒案,不少民衆是收到友人贈送河豚,烹煮食用後出現頭暈、呼吸困難症狀;也有民衆是在河邊撿到不知名河豚,食用後出現不適。經衛生局通報檢驗,中毒案件多數都是「月尾兔頭魨」。
林澤揚說,月尾兔頭魨又稱栗色河豚,全身包括內臟、皮膚、肌肉,都有很強的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是強烈神經毒素,具耐熱性,無法經加熱破壞,食用10~45分鐘就可能出現症狀,如脣舌發麻、手腳麻痹、頭痛眩暈、嘔吐,嚴重可能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院內1985年至2024年統計,共收治146起河豚毒素中毒案,死亡率約6%。河豚毒素主要存在河豚內臟,以卵巢、肝臟最毒,腸子、皮膚次之,肌肉、血液、睾丸多半無毒或微毒,但月尾兔頭魨的肌肉也具強毒性。
除了河豚,藍紋章魚、織紋螺、𫚥虎魚、蟹、海膽等水產,也都含有河豚毒素。楊振昌分享,國內就曾發生織紋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高達26人捲入,同樣是河豚毒素中毒,出現嘴麻、手腳麻症狀,甚至有1人引發吸入性肺炎死亡;也曾有民衆誤食藍紋章魚,出現河豚毒素中毒症狀。
楊振昌指出,河豚毒素沒有解毒劑,早期中毒可洗胃、活性碳治療,最重要的還是在出現呼吸衰竭或休克前儘速送醫,給予充分呼吸支持療法。呼籲民衆避免食用河豚,及來路不明魚類的內臟或香魚片,𫚥虎魚、藍紋章魚也應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