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龜產卵數量創近年新高 6棲地「龜」影重重

臺灣海龜產卵季進入尾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調查顯示,自4月以來,墾丁、小琉球、蘭嶼、東沙、澎湖望安與南沙太平島等6處棲地,母龜產卵數量普遍高於往年。(圖/海保署)

臺灣海龜產卵季進入尾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調查顯示,自4月以來,墾丁、小琉球、蘭嶼、東沙、澎湖望安與南沙太平島等6處棲地,母龜產卵數量普遍高於往年,創下近年新高,被形容是「龜」影重重的一年,顯示保育工作已逐漸見效。

海保署指出,澎湖望安有3只母龜回來築巢,其中1只前年曾洄游至東沙覓食,今年再度返鄉產卵,展現穩定的族羣動態。蘭嶼則新增椰油沙灘爲新產卵點,顯示棲地範圍擴張。小琉球更追蹤到母龜洄游至東沙海草牀補充能量,證明東沙豐富資源有助縮短繁殖週期,使母龜能更快回到臺灣產卵。

南沙太平島的成果最爲亮眼,今年2月至7月已記錄逾70只母龜上岸,累積超過100窩卵窩。透過標記與長期監測,研究團隊能更完整掌握族羣數量與遷徙趨勢,提供保育決策依據。至於墾丁,今年白砂、大灣等沙灘也迎來母龜造訪與稚龜孵化,其中一窩成功率高達9成,爲臺灣本島的海龜保育添上亮麗成績。

除了數據監測,海保署今年也推動多項教育行動,在小琉球舉辦「海龜街頭開講」與「預約式講座」,向居民與遊客分享海龜知識與保育觀念,讓更多人理解海龜面臨的威脅與保護的重要性,並逐步建立「與海龜共存」的友善意識。

海保署提醒,母龜上岸產卵的季節雖將結束,但卵窩孵化的高峰纔剛開始。颱風帶來的雨量雖能降溫,卻也可能因豪雨與大浪影響孵化,若再加上人爲干擾,更可能造成稚龜無法順利返海。署方期待,今年各棲地都能傳來高孵化率好消息,讓更多小海龜安全啓航,持續爲臺灣的海洋生態注入新生命力。

最後,海保署呼籲,民衆若在沙灘或海上活動時遇見海龜,應保持距離、不打擾,也不要踩踏有標示的卵窩。夜間活動宜減少光源,並減用塑膠製品避免廢棄物留在沙灘。若發現受困海龜或迷途稚龜,可撥打「1999」或「118」專線通報,由相關單位協助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