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太空飛航2.5小時!美洽臺發展太空港無適合場站

Spaceport計劃是利用太空船搭載另一個飛行器,從地面起飛達一定高度時,讓飛行器脫離太空船,並垂直穿出大氣層,在太空調整角度對準目的地,以自由落體方式衝進大氣層,並於安全距離發動引擎,最終落地跑道。記者胡瑞玲/攝影

美國德州休士頓作爲全球太空產業重鎮,不僅有休士頓太空中心,休士頓埃靈頓機場更轉型將成爲商業太空港(Spacepor),規畫未來利用太空飛行器,縮短傳統航空器飛行時間,發展「對點飛行」商業模式,以休士頓飛往臺灣航程爲例,有機會從16小時縮短至2.5小時。休士頓旅遊局透露,美國今年已與臺灣科技部門及AIT接洽,可惜臺灣尚無適合場站可加入。

休士頓目前有3個機場,包含最早建置的埃靈頓機場(EFD)最初用於軍事訓練基地,另外2個商用機場分別爲威廉霍比機場(HOU)、喬治布希洲際機場(IAH)。隨全球商業太空產業蓬勃發展,休士頓決定在埃靈頓機場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商業太空港(Spaceport)。

截至2024年止,全球有逾30座運作中的太空港,其中美國擁有至少13座,數量最多,其他主要國家包含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另有10多個新的太空港正在建設或將於2030年前完工。

根據休士頓旅遊局(Houston First)指出,Spaceport計劃是利用太空船搭載另一個飛行器,從地面起飛達一定高度時,讓飛行器脫離太空船,並垂直穿出大氣層,在太空調整角度對準目的地,以自由落體方式衝進大氣層,並於安全距離發動引擎,最終落地跑道,以休士頓與臺灣距離來說,航程將從16小時縮短爲2.5小時。

而這項計劃與太空梭最大差別在於,太空梭利用火箭升空後,一節一節脫落後,就無法再重複利用,不符合商業成本及運轉。

由於地球噴射氣流是由西往東,傳統飛行器在回程航班普遍會需要較長時間,但太空飛行器受氣流影響較小,能減少類似問題,但休士頓旅遊局也強調,Spaceport計劃由NASA主導,其最終目的爲商業使用,目前將飛行器送到太空的技術沒問題,但若要達到載人目的,仍需解決人體抗力問題,初期可能先以空機實驗、載貨爲優先。

休士頓旅遊局表示,2個飛行器同時升空及降落具有一定重量,起降場站需有一定乘載力及跑道長度,且未來載具飛到太空,也需符合需求的航管環境。

目前全世界已有10多座場站獲認證,亞洲地區日本已獲認證,而休士頓旅遊局今年曾與臺灣科技部(即現國科會)休士頓駐處人員及AIT洽談過此構想,也都得到想進一步認識、瞭解的迴應,但可惜臺灣目前尚未有適合場站可加入。

休士頓相關人員分析,臺灣在美國科技發展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希望參與研發過程,地理位置也處於亞洲優勢,是很好參與的機會,太空飛行器是未來趨勢,若執行實驗試飛,臺灣沒有適合場站就會輸在起跑線。

據瞭解,國科會今年辦理選址作業的國家發射場,確定落腳屏東的九棚,現階段的規畫仍以發射升空爲主,但也會保留未來擴充爲太空港、提供降落服務的空間與可行性。

Spaceport計劃是利用太空船搭載另一個飛行器,從地面起飛達一定高度時,讓飛行器脫離太空船,並垂直穿出大氣層,在太空調整角度對準目的地,以自由落體方式衝進大氣層,並於安全距離發動引擎,最終落地跑道。記者胡瑞玲/攝影

Spaceport計劃是利用太空船搭載另一個飛行器,從地面起飛達一定高度時,讓飛行器脫離太空船,並垂直穿出大氣層,在太空調整角度對準目的地,以自由落體方式衝進大氣層,並於安全距離發動引擎,最終落地跑道。記者胡瑞玲/攝影

美國德州休士頓作爲全球太空產業重鎮,不僅有休士頓太空中心,休士頓埃靈頓機場更轉型將成爲商業太空港(Spacepor)。記者胡瑞玲/攝影

美國德州休士頓作爲全球太空產業重鎮,不僅有休士頓太空中心,休士頓埃靈頓機場更轉型將成爲商業太空港(Spacepor)。記者胡瑞玲/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