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關稅難降至15%?學者:農業恐再成讓步焦點
美國對臺對等關稅暫訂爲20%,總統賴清德表示「仍有調整空間」,因此能否從20%調降至日韓的15%,便是外界關注焦點,但學者認爲,政府不應高度保密造成民間憂慮,且最後一哩路要避免如同日本「用農產去交換」。圖爲宜蘭縣冬山鄉彩繪稻田。(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對臺對等關稅暫訂爲20%,總統賴清德表示「仍有調整空間」,因此能否從20%調降至日韓的15%,便是外界關注焦點,但學者認爲,政府不應高度保密造成民間憂慮,且最後一哩路要避免如同日本「用農產去交換」。
臺大農經系前教授徐世勳指出,臺美雙邊談判相較於WTO等多邊談判,對臺灣這種小國極爲不利,尤其美國作爲強勢貿易伙伴,使得我國對於談判細節高度保密,連非關稅貿易障礙或農業議題的進展都未公開,無法穩定民心或讓學者與民衆參與討論,實在非常奇怪。
徐世勳提到,臺灣之所以至今仍無法確定稅率,研判原因之一在於臺灣希望將關稅從20%降至比照日韓的15%,但可能需以開放農產品市場爲代價,而臺灣不肯就成爲目前局勢,但有鑑於臺灣半導體產業賺取鉅額外匯,美方勢必從其他產業賺回匯差,因此農業恐逃不過成爲籌碼的命運。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提到,日本關稅從25%降至15%,部分原因是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配額及對美投資,臺灣未達成類似讓步,可能是關稅仍達20%的原因;然而現階段資訊不透明,農產品是否承諾擴大進口尚不清楚,但日本經驗顯示,關稅調降往往與農業開放掛鉤。
楊明憲提到,現階段農業未明顯讓步,可暫時樂觀看待,但後續談判若繼續追求關稅調降,農業部門可能面臨壓力,遂能否堅持不退讓的立場就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