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變「美積電」? 知情官員破除三大假風向
▲臺積電因赴美設廠,各種傳聞自業界到瘋傳四處。(圖/路透)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自1月就職後,接連對多國祭出關稅政策,甚而要求包括醫藥、汽車和半導體等行業都到美國生產,力圖重振美國疲軟多年的經濟狀況。而情勢也讓有心人士抓到見縫插針的機會,認知操作蠢蠢欲動。對於所謂「政府把臺積電雙手奉上給川普」、「臺積電變美積電」言論,知情人士觀察,此類言論多出現在中國官宣系統及長期協力社羣,甚至連「整個新竹科學園區都要搬到美國」的離譜風向也開始出現,引起各種議論。
赴美設廠就變美積電?官員:對產業「失學程度」的理解
儘管臺積電確實面臨美國政府要求赴美設廠的壓力,但熟悉產業的資深財經官員指出,所謂「臺積電赴美國就變美積電」的說法,根本毫無基本的產業與國際常識。事實上,過去多年,臺積電一直在進行全球佈局,早在2001年就與飛利浦半導體合資在新加坡設立晶圓廠(SSMC),2018年中國南京晶圓廠投產,2021年臺積電在日本熊本(JASM)的也在去年投產;正在興建中的則有德國德勒斯登,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州。
官員笑稱,「臺積電變成美積電」的認知操作,起自於2020年臺積電開始美國的投資,但是這麼多年來,臺積電不但沒有變成「新積電」、「中積電」、「日積電」、「德積電」,也沒有變成「美積電」,反而一路成爲臺灣最具全球影響力的關鍵產業。到現在還持這種論點,可以說是對產業和國際經濟的理解到了「失學的程度」。
該官員指出,以臺積電在各國佈局爲例,其建廠考量就非常多元,包含地緣、關稅、供應鏈等諸多因素,例如位於九州地區的熊本廠,是臺積電與日本大客戶Sony、Denso等在技術與資金上的合作,對半導體產業非常重要;德國廠廠址鄰近博世的德勒斯登廠,在地化生產汽車與工業晶片,主要用於28奈米以上的車用半導體。再以美國廠爲例,同樣是爲了鞏固NVIDIA 、AMD跟蘋果等美國當地大廠,希望取得美國製造晶片的訂單。例如蘋果電腦日前就表示,未來4年將在美國投入超過5000億美元生產AI伺服器、晶片等產品,包含臺積電所在的亞利桑那州,共有12 個州、24家的供應商生產晶片。如果臺積電沒有積極切入美國市場,這些訂單雖然短期內沒有衝擊,但美國客戶也很可能必須與其他代工廠,例如三星合作,就會造成未來的競爭壓力。
臺積電在全球佈局設廠,若用相同的邏輯,就會是新積電、中積電、日積電、德積電,最後纔會是美積電,但這些其實都不是事實,真正的說法應該是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去年在內部對員工所說的「隨着公司全球拓展,臺積電不再只是臺灣的臺積電,而是世界的臺積電」。
官員:半導體產業赴海外設廠 讓產業更壯大
該官員指出,1980年設立新竹科學園區,就是以「打造臺灣的矽谷」作爲口號,一直以來臺美之間產官學均保持密切合作,協助臺灣站穩半導體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位置。半導體產業包含:研發、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以及最後的銷售,臺灣爲人熟知的則是在製造環節中的晶圓代工。
半導體產業是全球分工的產業,美國負責研發、設計、設備、材料,日本與荷蘭掌握材料設備,臺灣則是負責晶圓製造。業界通常會以最終晶片出貨金額計算產值,由於晶圓代工只是製造中的一環,因此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不會有臺積電。在2024年的十大半導體供應商排名中,三星電子以總營收665億美元獲得市佔率第一,近期不斷被搶救的英特爾則是以491億美元高居第二,緊接着則是輝達、SK海力士,以及高通。
官員舉整體產能爲例,臺積電以及相關公司赴海外設廠,產能對國內並沒有產生重大影響。例如美國亞利桑那廠第一階段4奈米制程的月產能規劃約1萬片,預估滿載時可達月產能2萬片的規模,相較於臺積電2024全年產能超過1600萬片12吋晶圓約當量,僅佔不到2%。
過去8年,臺積電先進製程也持續在臺灣擴張,臺積電高雄、臺中、新竹廠區皆依程序進行。臺灣半導體規模從2016的2.3兆元,到去年的5.3兆元,顯見全球化佈局的同時,臺灣整體動能同樣倍數成長。
確保臺灣半導體供應鏈優勢 關鍵技術持續領先是關鍵
對於近來有不明來源試圖製造「臺灣正在流失半導體優勢」的錯誤訊息,刻意誇大臺積電以及相關公司海外投資的影響,官員直言,其目的在於試圖影響投資人信心,「但可以告訴大家的是,因爲政府以及產業的策略,加上臺灣作爲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發展環境,最先進製程將持續以臺灣爲發展中心,而這就是維持優勢的關鍵」。
官員指出,以臺積電爲例,最新一代的2奈米(N2)技術開發依照計劃進行並且有良好的進展,目前正進入試產階段,預計今年將會在新竹與高雄廠量產,供應蘋果、輝達、高通等客戶採用,未來在臺灣量產成功後,纔有可能移到其他地方。除了帶動相關產業營收增長,也持續鞏固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此外,政府也協助通過臺版晶片法案,給予企業相關租稅優惠。半導體等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公司,研發費用的25%以及購置先進製程的全新機器等支出的5%,皆可抵減當年營所稅,提供企業足夠誘因,除了根留臺灣之外,還能保持研發與創新的動能,確保臺灣在半導體供應鏈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