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急診爆滿!「走廊醫學」場景震撼 臺大醫靠這招釋出600牀

衛福部資訊處長、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李建璋於臉書表示,昨天碰到了一場空前的盛況,留觀病人有130多位,已經擠到臺大醫院院史館前的大廳,一進門兩排全是病人。這樣「走廊醫學」的場景,在高齡化社會下其實早已司空見慣,但如此的情況還是特別震撼。圖/取自李建璋臉書

衛福部健保署爲緩解醫院急診壅塞,今年8月起推動「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政策。衛福部資訊處長、臺大醫院急診醫師李建璋今於臉書表示,感染相關疾病佔了全院住院病人的3成以上,若能落實OPAT,以臺大醫院2000多牀來看,如能讓這類病人平均縮短一天住院,就等於每天釋出將近600張牀位。

今年8月起,健保署將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納入給付,病患打抗生素不必住院,只要到門診注射,每次療程5天,健估算每年約20萬人因感染症住院,若有1成可轉爲門診治療,約2萬人受惠。

李建璋說,爲了不讓自己和臨牀實務脫節,他每個月仍會利用假日,抽出一到二天回到急診支援,昨天碰到了一場空前的盛況,留觀病人有130多位,已經擠到臺大醫院院史館前的大廳,一進門兩排全是病人。這樣「走廊醫學」的場景,在高齡化社會下其實早已司空見慣,但如此的情況還是特別震撼。

李建璋說,花了3個多小時完成了所有回診,總共看了45位病人,其中有12位順利回家,有6位病人符合條件,可以轉到門診接受抗生素治療(OPAT)。最後,實際上有4位病人願意接受這個方案。如果這4位病人留下住院,至少會佔用超過40個人日的住院牀位;但透過OPAT,他們下午就能直接返家,加上院內再釋出5、6牀,結果是大廳兩側的病人幾乎清空,這種成就感真的無以言喻。

目前OPAT僅限於急診部分較輕微的疾病,但實際操作後,李建璋覺得,它的潛力遠比想像大。過去傳統觀念認爲菌血症抗生素必須打滿14天,但現在治療觀念已經修正,只要病情穩定、退燒超過48小時,就能降階治療甚至口服。這樣的時機正是病人可以返家、改由OPAT的最佳切點。

事實上,感染相關疾病佔了全院住院病人的3成以上。以臺大醫院2000多牀來看,如果能讓這類病人平均縮短一天住院,就等於每天釋出將近600張牀位。縮短住院日數,遠比增聘護理師還要能增加有效牀位。

然而, 如果要擴大讓住院病人也可以轉OPAT,必須克服三個人性與制度慣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