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不公?挖眼案12萬交保「柯文哲高達3千萬」 律師:別只看數字
前臺北市長、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交保金高達3千萬元。 聯合報系資料照
新北市簡姓男子17日與連姓鄰居因水管問題爭吵,竟涉嫌挖出連男雙眼,他隨後也主動赴警局自首,警方依殺人未遂罪嫌送辦,檢方訊後諭令簡男以12萬元交保,震驚社會。不少人質疑司法標準不一,並將此案與前臺北市長柯文哲被開出的3千萬元交保金做比較,直呼「臺灣法律根本不公平!」。對此,律師兼網紅「巴毛律師」陳宇安說明交保金真正含義,強調:「不要再說什麼司法不公,先去搞清楚什麼羈押跟交保再來說吧。」
巴毛律師在臉書發文指出,所謂交保,法律上稱爲「具保」,是司法程序中用來保障被告人身自由的措施之一,並非無罪釋放,更不是繳錢就沒事。他解釋,法官或檢察官會依照案情輕重、是否有串證、逃亡、湮滅證據等風險因素評估是否具保,以及金額多寡。
針對部分網友質疑金額差異過大,巴毛律師直言:「你如果開12萬交保金給柯文哲,那算什麼啊?他直接12(萬)丟了就跑了」,但對一般人而言,12萬元是筆不小的錢,具一定嚇阻力,因此金額會依被告的經濟能力與逃亡可能性調整。
他也補充,實務上交保金額落差很大,「我也看過交保金只有3萬~5萬甚至幾千的」。呼籲社會大衆不要只看數字就做比較,而忽略法律程序的基本邏輯。
至於交保金去向,陳宇安也說明,若被告具保後正常出庭,該筆金額最終將全數退還,「而且同時還會有利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