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構建智慧監管體系 破解移動源污染難題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俠 實習生 鄭好

7月21日,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面對移動源流動性強、排放因子複雜的監管難題,成都市以科技爲突破口,構建起“可感可溯、智管智控”的移動源智慧監管一體化體系,成功破解了這一治理難題。

近年來,成都市以“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爲統領,以“智慧蓉城”一號工程爲牽引,提出建設包含“生態環保”在內的“8+N”智慧應用場景體系,要求“深化推進數智生態工程”“智慧化賦能四大結構”。

基於“一圖一表一流程”爲核心的智慧生態建設理念,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主動破局,打通數據共享壁壘,聯動多個關鍵部門,整合“車油路企”多路數據信息,對成都市移動源進行“動靜結合一體化”在線監管分析並進行可視化展示,充分應用科技手段實現移動源環保生命全週期監管閉環。

具體而言,全市部署118套遙感監測系統,精準識別鎖定高排車輛,創新建立“黑煙車”抓拍非現場處罰機制,讓違法行爲無所遁形;全力推進“機動車環檢大模型”建設,建立環檢系統AI校驗邏輯程序70多個,確保環檢數據真實性;依託污染物排放抽測動態監管系統,實現道路人工抽測“一車四檢”數據在線調閱、實時回傳、數據即時共享;10座路邊空氣質量監測站與約1.2萬個交通卡口數據實時聯動,可動態繪製“污染熱力圖”,爲限行等管控策略提供科學支撐。

當前,成都市通過“可感可溯 智管智控”一體化智慧監管體系,提升了監管的科學性、精準性和高效性,爲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提供了強大科技引擎,也爲超大城市破解移動源治理難題貢獻了“成都智慧”。2024年,成都市移動源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相較於2020年分別下降24.4%和17.5%,大氣環境質量逐年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