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ㄣㄥ不分」?陽明交大研究:兩發音正悄悄合併中

研究使用超音波技術、聲學以及聽覺感知實驗,觀察說話者在發「音」(ㄣ)、「英」(ㄥ)、「深」(ㄣ)、「生」(ㄥ)等字時的舌頭姿態。(圖/陽明交大)

你是否曾被糾正「口齒不清」、發音「ㄣㄥ不分」?別急着懷疑自己,因爲你可能正處於語言演化的浪頭上。陽明交大外國語文學系教授盧鬱安最新研究發現,臺灣中文的「ㄣ」與「ㄥ」真的正在逐漸發生合併現象,而且合併方向有脈絡可循。

「ㄣ」屬於舌尖音,「ㄥ」則是舌根音,兩者應有明顯區別。不過,盧鬱安和臺大語言所副教授邱振豪攜手,使用超音波技術、聲學以及聽覺感知實驗,觀察說話者在發「音」(ㄣ)、「英」(ㄥ)、「深」(ㄣ)、「生」(ㄥ)等字時的舌頭姿態,結果發現就算特別加重語氣,中文使用者的舌頭位置依然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大家日常說話時已經不太會刻意區分這兩個尾音。

以「音」(ㄣ)和「英」(ㄥ)爲例。研究指出,在前面的母音爲「ㄧ」時,舌尖的ㄣ傾向往舌根移動,與ㄥ合併,且合併的情況很普遍,所以中文使用者聽到ㄥ時,因爲有可能對應到ㄣ和ㄥ,導致判斷正確率下降;但聽到ㄣ時,聽覺感知正確率就大大提高了。

但如果以「深」(ㄣ)和「生」(ㄥ)爲例,超音波結果顯示合併的方向是從舌根ㄥ移動到舌尖ㄣ,而這個方向性也導致聽到「深」(ㄣ)時的判斷正確率下降,而聽到「生」(ㄥ)的正確率就上升了。

不過,聲音裡還是藏有線索。雖然舌頭動作幾乎一樣,但受到前面母音的影響,會讓這個字的發音出現不同程度「鼻化」,也就是聲音多了一點鼻音的感覺。舉例來說,念英的時候,「ㄧ」會比念音時更「鼻」一點,整個母音聽起來像是聲音也從鼻子裡出來了。

這表示,越來越多國人可能不再靠舌位區分,而是轉而根據母音鼻化程度來分辨 ㄣ 和 ㄥ。不過,聽者是否跟得上這波變化?研究團隊進一步實驗,發現當主母音是那種嘴巴張大的開口音,例如「但」、「蕩」、「山」、「商」,大家舌尖鼻音和舌根鼻音分得很清楚;但在「英」這種「ㄧ」母音後面接鼻音的情況下,分辨正確率大幅下降。

陽明交大外國語文學系盧鬱安教授(右)與臺大語言所邱振豪副教授(左)合影。(圖/陽明交大)

盧鬱安指出,說話者雖然在發音時已經出現用鼻化程度來區分的傾向,但聽話者仍主要依靠傳統的舌位線索來理解語音,這代表說與聽之間,存在一種認知落差。語音變化的腳步,正在你我身邊悄悄展開。所以下次ㄣㄥ不分時,別太糾結,說不定你早就走在語言變化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