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率夾殺 臺灣產業無處可逃

(圖/本報系資料照)

川普政府「對等關稅」的夢魘猶在,本月2日新臺幣兌美元匯率驟然大幅升值3.07%,讓出口企業一陣心驚膽顫;其後雖經央行解釋並非美國因素,但近幾年來對美貨品貿易順差持續攀升,2018~2024年複合年均成長率高達48%,今年1~4月更來到97%,新臺幣升值的壓力高度存在。在美國高對等關稅、匯率夾殺之下,臺灣產業將面臨無處可逃的困境。

臺灣爲海島型經濟體,出口是帶動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動力來源,而匯率與進口國關稅又是影響出口競爭力的關鍵要素。1980年代初期,臺灣對美出口快速增長,對美貿易順差年年創新高。繼1985年《廣場協議》後,在美國政治壓力下,1986年起新臺幣對美元持續大幅度升值。

1985年新臺幣兌1美元的匯率是39.85元,隔年來到35.5元,1992年甚至來到25.4元,產業界哀鴻遍野,工廠關門家數大量增加、新登記家數大幅減少、員工失業攀升,臺灣出口和經濟成長率從2位數掉至個位數,政府終於在1990年底開放臺商赴大陸投資。

臺商赴大陸投資初期,運用「三來一補」方式營運,另方面,臺商亦開始向東南亞等地進行海外佈局。與此同時,臺灣電腦及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填補傳產外移後留下的空白,1990年資訊科技相關產品出口已佔總出口9.4%,至2000年升至19.6%。

到了2002年,政府進一步開放筆電等產業赴大陸投資,但半導體產業又接手支撐臺灣經濟發展的角色,IC佔出口比重從2000年的12.6%提升到2024年的34.7%。

回顧過去35年,臺灣產業、經濟雖遭遇匯率升值等重大打擊,但由於兩岸經貿順利往來,帶動投資及經濟成長。另方面,成熟產業外移,騰出的土地、水、電和人力等生產要素給了後續新興主力產業發展的機會,維繫了臺灣經濟的繁榮發展。

至2018年川普政府升高與大陸貿易戰,對大陸貨品課徵高懲罰性關稅,加上蔡政府鼓勵臺商回臺投資,臺商把部分產能移回臺灣,造成對美出口與順差快速增長。依據川普「對等關稅」的計算方法,2018年臺灣的稅率僅17%,至去年攀升到32%,此即臺灣當前遭受美國高對等關稅的主因。

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新臺幣升值壓力雙面夾殺,臺灣產業幾乎毫無因應能力,出口與投資等將遭受更勝於當年新臺幣升值的衝擊。其一是相較過去傳產外移後,個人電腦、筆電、手機、半導體等接續成爲新興主力產業,近幾年來臺灣缺乏新興主力產業,新能源車輛、無人機、機器人等均付諸闕如。

其二是當年新臺幣升值後,臺灣開放臺商赴大陸投資,臺商同時佈局東南亞,讓產業有了轉移生產基地的機會,並繼續帶動臺灣出口。但現今對美主要出口國家無不遭遇美國較高的對等關稅,臺灣產業除了直接赴美投資,幾可說是無路可逃。

其三是在分散市場方面,當年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風潮尚未興起,海外投資可帶動出口;而今臺灣被排除在區域經濟整合之外,出口缺乏關稅優勢,海外市場失去競爭力。另外,在當前政府的大陸政策下,臺商對大陸投資、出口受到阻礙,近3年對大陸出口均呈現衰退。

較高的對等關稅需要付出較高的代價,才能換取較大的減讓,政府當前最大的錯誤是寧願犧牲臺灣衆多產業與經濟利益,而放棄運用臺積電赴美投資這最有力的談判籌碼。面對「脫中入北」不知所云的政策,臺商前途一片茫然,只能嘆聲「天佑臺灣」!(作者爲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