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戰線上的博弈:美國猛烈打壓vs中國沉穩防守

導讀

中美在數字領域的博弈日趨激烈,是傳統地緣戰略競爭在數字空間的延伸。當前中美數字博弈呈“美攻中守”態勢:美國試圖築起“小院高牆”,打壓中國科技崛起,中國則堅持自主創新與擴大開放並舉,力求在AI等領域實現突破。美國對華數字封鎖成效有限,根本原因在於中美已經形成深度嵌套、相互依賴的格局,“脫鉤”幾乎不可能。高強度對抗只會導致“多輸”,在競爭中合作共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本文爲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魯傳穎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

數字空間是人類創造的虛擬空間,信息在數字空間中以光速傳播,超越了人類社會一般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從而克服了地理因素的影響。由於數字技術的顛覆性和獨特性,數字空間獨立理念在很長一段時間深入人心。人們普遍認爲數字空間是超越國家疆界的全球性“公域”。然而,如約瑟夫·奈所言,數據並不是在真空中流動,國家對信息基礎設施、數據和算力、算法仍然有很強的控制力。因此,數字空間雖然擺脫了地理環境的限制,但是依舊受到國際政治的深刻影響。

數字地緣政治不僅爲理解中美在科技、網絡安全、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競爭提供了系統性框架,也有助於從全局層面把握其對中美關係與全球秩序的深遠影響。從歷史上看,中美兩國在數字技術與市場領域經歷了從合作到分裂、從局部衝突到全方位數字地緣博弈的演變態勢。

美國是互聯網的起源地,擁有最領先的科技企業。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數字市場,在數字應用創新領域領先全球。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美兩國在數字領域的緊密合作共同推動了全球數字空間的繁榮和發展。這段時期,中美是利益共同體。

2013年的“斯諾登事件”是驅動中美數字地緣政治博弈的起點。作爲應對,中國政府強化了對網絡主權的關注。華爲在5G領域的崛起成爲了加速美國對華“脫鉤”的關鍵性事件。然而,真正讓地緣政治博弈全方位爆發的是人工智能 (AI) 技術的突破。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中美對於安全的定義出現了新變化: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固然重要,但在AI這一戰略性技術上的落後則是最致命的國家安全風險。爲了遏制中國在AI領域的追趕,美國提出了“新華盛頓共識”,將通信技術設施和數據領域的博弈延伸到算力、算法層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美在數字地緣政治領域的博弈表現爲“脫鉤”“小院高牆”等政策,實質上是傳統地緣戰略邏輯在數字空間的延續與演化。對關鍵資源(如數據)、關鍵要素(如算法和算力)以及關鍵通道(如通信技術基礎設施)的掌控,成爲兩國實現各自地緣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

整體上而言,現階段中美數字地緣博弈處於“美攻中守”的階段。美國政府圍繞數據、算法、算力及通信基礎設施等關鍵領域,出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圖的政策舉措。

在數據領域,美國以國家安全爲由,限制中國企業在美數據採集和用戶信息處理,強化對中國科技企業海外投資與併購的審查。在算法方面,美國出臺了《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將先進AI算法和設計軟件等納入出口管制範疇,並限制中國科研人員參與前沿AI算法研發。在算力層面,美國通過限制高性能計算芯片和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出口,試圖切斷中國在超級計算和AI訓練中的算力來源。在通信基礎設施領域,美國聯合盟友推動“清潔網絡計劃”,排除華爲、中興等中國廠商參與5G、雲計算等基礎設施建設。

相應地,中國在數字地緣博弈中處於防守方,呈現出“開放+自主”並重的應對邏輯。在指導理念上,中國強調“網絡主權”,堅持數據安全和關鍵基礎設施自主可控,反對外部勢力干預本國數字主權。在具體應對舉措上,中國一方面持續擴大數字經濟對外開放,另一方面大力推進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在AI應用領域,中國突出“場景驅動”的發展策略,依託龐大的應用市場和豐富的數據資源,在智能製造、智慧醫療、自動駕駛、金融科技等領域形成多元化應用生態。與美國“大模型-大算力-大數據”聚焦通用人工智能不同,中國在“開源-小算力-小數據”場景下不斷優化算法,推動AI技術在垂直領域實現突破。

圖片來源:新華社

美國對華數字封鎖的實際效果有限,未能實現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精準打擊”或長期遏制。在大模型領域,開源模型後來居上,形成了與閉源模型並駕齊驅的態勢。在算力層面,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投入大量政策資源,試圖構建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網絡,打壓中國芯片產業發展,延緩中國AI迭代速度。然而,美國政府不僅無法控制高端芯片的流向,反而激發了中國在芯片領域重塑供應鏈的動力。由此可見,國家試圖將傳統地緣戰略實施到數字地緣環境中,將會面臨市場邏輯和技術邏輯的雙重製約。

究其根本,中美數字地緣政治博弈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包含競爭與合作的複雜互動。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高度開放性和全球產業鏈的深度嵌套,使得徹底“脫鉤”幾乎不可能。美國企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和供應鏈,而中國也離不開全球前沿技術與資本。另一方面,面對美國不斷加碼的限制措施,中國以擴大開放和自主替代“雙輪驅動”作爲應對,在承壓中實現技術自立和體系創新,展現出極強的韌性和適應力。

此外,中美在數字經濟、AI、網絡安全等領域存在廣泛的合作需求。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網絡犯罪防控等跨國議題,也需要中美共同制定規則和開展合作。數字地緣博弈的最終走向,取決於雙方能否在競爭與對抗中尋找合作與共贏的平衡點。高度封閉和高強度對抗,最終只會導致全球數字生態系統割裂、創新活力下降和治理真空擴大,形成“多輸”結局。相比之下,堅持開放、推動合作、強化自主創新,纔是中美在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英文版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英文版標題爲 "Virtual geopolitics"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杜娟 欒瑞英

編輯:張釗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係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繫,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係。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