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從數位稅到鋼鐵戰:川普強權輾壓 加國退讓

加拿大總理卡尼(右)在數位稅議題讓步,換取與川普談判鋼鐵空間。圖/美聯社

6月30日加拿大政府突然宣佈停徵針對美國科技巨頭的數位服務稅(DST),震驚了全球觀察者。這項原訂於數日後上路的稅制,早在2020年便已構想成熟,目標直指Google、Amazon、Meta等跨國大型數位公司,希望他們能在加拿大所創下的龐大利潤中承擔合理稅負。儘管加國曾強調偏好透過OECD機制推動多邊改革,但當美國由川普再度主政,國際協商的空間頓時停格。

當川普於6月27日公開威脅中止與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談判,並預告七日內將對其出口商品課以新一波懲罰性關稅,加拿大不得不後退一步。總理馬克.卡尼旋即發表聲明,表示爲重啓雙邊談判、避免全面貿易衝突,加拿大政府已決定撤銷數位稅草案。

這場表面上的妥協,其實只是插曲。真正的主旋律,是早已點燃的鋼鐵之爭。

6月初美國對加拿大鋼鋁關稅從25%暴力翻倍至50%。此舉衝擊甚鉅: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鋼鋁來源國,2024年加拿大對美鋼鋁出口總額高達160億加幣,其中90%以上依賴美國市場。此次升稅等同於封鎖,加拿大主要冶金企業面臨訂單中斷與產能閒置壓力,國內數千個就業機會受到波及。

事實上,川普的戰略毫不掩飾—關稅是談判武器,不是經濟調節器。對他而言,鋼鐵是國家安全命脈,也是重工業振興與選民情緒動員的象徵資產。更重要的,是它爲「制度主導交易」的霸權策略鋪路。

加拿大作爲美國最大鋼鋁供應國,其經濟高度依賴北美市場。在長期自由貿易結構中,這種依賴曾被視爲互補互利,如今卻轉爲結構性脆弱。川普不僅以懲罰性關稅加壓,更透過談判封鎖,迫使加拿大面對制度性選擇:是保護本土政策主權,還是接受新霸權秩序下的從屬地位。

卡尼的策略選擇,是在數位稅議題讓步,換取鋼鐵談判空間。這種交換體現了一種深層制度博弈的現實:加國放棄象徵性主權稅收,意圖保住實質性經濟命脈。但是否成功,仍是一個未知數。

從國際政治經濟的角度而言,這正是依賴理論與現實主義的交會現場。加拿大陷於「核心—邊陲」的結構困境中,難以憑一己之力突破制度設計本身的不對稱。美國則透過「極限施壓賽局」操作談判,把對手壓至制度邊緣。數位稅讓步就是一次典型的失衡換牌:川普先在DST問題上極限加壓,逼迫加方交出議價籌碼,再回頭談鋼鋁戰,將主導權握在手中。

其實,更深一層的是制度信任的崩解。原本以WTO、多邊談判與區域協定維繫的國際貿易秩序,正在一點一滴被「國家主義交易」侵蝕。當制度合法性不再來自多邊共識,而由單邊強權定義「什麼是公平」,中、小型國家的政策空間便日益狹窄。

這不僅是一場經貿風暴,更是一段「再全球化」初期的制度幻滅。當舊有的自由主義全球化信仰退場,新的交易型權力模式開始佔據中心舞臺。這樣的全球化不再講求普世規則,而是權力分配與戰略依附。

數位稅之退、鋼鐵稅之漲,並非兩場獨立事件,而是一次制度重構的同場對弈。川普並未改變貿易的本質,他改變的是貿易作爲國家利益分配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威懾逼合、以制度爲工具、以談判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