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新臺幣有譜 立院法制局示警

中央銀行發行「數位新臺幣」有譜,立法院法制局最新報告示警。圖爲央行。圖/本報資料照片

法制局示警數位新臺幣七大潛在風險

中央銀行發行「數位新臺幣」有譜,立法院法制局最新報告示警,應留意數位落差、威脅民間電子支付及使商業銀行更易發生「數位擠兌」等七大潛在風險。

央行於2019年成立「央行數位貨幣(CBDC)研究計劃專案小組」,近年陸續進行「批發型CBDC可行性技術研究」、「通用型CBDC試驗計劃」,2024年協同參與商業銀行建置代幣化金流試驗平臺,試探批發型CBDC支援代幣化資產(包括存款代幣)的技術可行性。

「數位新臺幣」不再遙不可及,法制局在最新「央行數位貨幣發行相關法制議題探討」報告裡示警,央行發行數位新臺幣,有七大潛在風險與挑戰。

一是對不善使用或沒有行動裝置的中高齡及弱勢族羣,CBDC可能有操作不便,造成數位排擠或數位落差的問題;二是CBDC具便利性、安全性及普及性優勢,並較民間電子支付交易成本更低,可能威脅民間電支,甚或完全取代。

三是CBDC持有風險低且流動性高,不僅可能取代實體現金,甚至大量取代民衆的存款貨幣,造成金融中介資金成本提高及反金融中介現象,對個人及中小企業的信用取得有不利影響;四是商業銀行存款轉換CBDC可透過電子錢包App完成,將使商銀易遭數位擠兌,不利金融穩定。

五是CBDC可能促使跨境資金移動成本降低,使國際熱錢流動及匯率波動幅度加大;六是CBDC跨境交易具相當便利性,不法分子可能僞冒或人頭之複雜交易方式取得電子錢包洗錢,增加執行跨境KYC、洗錢與資恐防制、交易監控、資訊安全等投入與維護成本。

七是CBDC大量依賴資訊系統,除增加支付系統的資安脆弱性,加重央行營運及監管系統的負荷外,因交易紀錄、金流數據皆可能儲存於中央系統或資料庫,恐成爲網路駭客及病毒首要攻擊目標,升高個人資料的維護風險,影響民衆隱私保護與使用意願。

央行官員迴應,央行數位新臺幣相關設計與規劃,對這些風險與挑戰均有所考量與因應。且我國目前支付環境多元且便利,尚無發行零售型CBDC急迫性,央行先以「CBDC雛型平臺」架構爲基礎,建立「數位公共建設金流平臺」,以支援政府發放數位券的金流作業爲先行試作項目,藉此提升政府發放專案的處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