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沛方/小農拓展海外市場 四個挑戰

最近進行農業部的電農培訓計劃,要幫助臺灣在地的小農,開始透過電子商務拓展業績,未來也希望能更進一步協助他們拓展海外市場,讓臺灣的好產品有機會往國外發展。

不過,農產品要出口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他們最少會需要面對四層挑戰:

一、物流與供應鏈的嚴峻考驗

農產品的保鮮期很短,所以冷鏈物流是能否把農產品送出去是重要關鍵,另外跨境物流充滿不確定性,國際運費的變動或是天候造成的延誤,也都會堆高成本。

二、各國法規與關務的繁複壁壘

不同國家對於進口檢疫及食安的標準,以及報關流程皆各自存在差異,而且相關法規也時常出現調整與變動,對於平常將心力專注在栽種養殖的業者來說,要在花時間研究其實真的很累。

三、市場與行銷的在地化挑戰

即便突破了前面的兩個關卡,如何獲得在地消費者的信任與喜愛,從世界各地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又是一門課題。行銷本來就不是多數小農擅長的領域,如今又到了海外,難度更是拉高好幾個層級。

四、產品本身的特性與標準化難題

水果的品質及數量本來就沒有辦法每批都很穩定,對於習慣規格化銷售的電商來說,也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考驗。

雖然難關很多,但現在透過了生成式AI,很多的難題已經不再難以解決,只要透過一些常見的AI工具,就可以大幅降低難度。

舉例來說,前面我們提到各國的法規都不盡相同,如果是過去,想要進到任何一個國家,就會需要開始Google蒐集資料,或是找相關的顧問公司諮詢,但現在,透過Perplexity這個工具,只要輸入「臺灣的XXX要出口到某某國家,需要符合哪些主要的檢疫規定和食品安全標準?請列出重點。」這時AI就會幫忙整理出一份說明文件,同時提供資訊來源讓你做檢核,確保是最新的規範。

又或者,當我們需要了解報關時應該準備哪些相關資料,以及進一步掌握當地消費者購物的行爲分析,也都可以透過Perplexity來得到有佐證資料的答覆。

而在行銷推廣上,我們可以用ChatGPT或是Vibe coding的方式,建立我們自己的助理機器人以及小工具,協助發想產品的介紹文案,或者社羣貼文以及部落格文章內容。

日前在現場帶着學員動手做出自己的小工具後,大家才發現,原來過去困擾自己這麼久的一些事情,都是可以透過AI工具的協作,快速產出基礎的解決方案。

此外,在銷售平臺上,小農也可以先透過外貿協會底下的臺灣經貿網註冊上架商品,因爲不少海外的廠商要找商品時,也會優先到有認證的經貿網進行洽詢。

這幾年輔導小農發現,臺灣的小農是真的很辛苦,在人力缺乏的情況下,往往一個人得當多個人使用,但這樣的情況,也正好是讓AI可以好好發揮的一個機會點。

希望未來不只是小農,其他過往卡在人力不足而無法拓展商機的中小企業,也能透過AI釋放潛能,獲得更多更好的商機。

(作者是數位行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