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治療不再只是「治標」 使用單株抗體新藥先過三關
由左至右分別爲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生、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蔡小姐,以及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理事徐榮隆。記者李青縈/攝影
七年前一場歐洲旅遊,蔡小姐因爲長時間跟媽媽相處,發覺母親異狀,回國後檢查發現媽媽罹患「阿茲海默症」,「我一直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我很害怕有一天媽媽會忘記我」。
失智症議題近期再度受到社會關注,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近期出版《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揭露她的先生、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患失智症,也顯示失智症對高齡社會的挑戰與急迫性。近期治療也有新進展,上個月臺灣首位阿茲海默症患者接受新型單株抗體藥物注射,並且已有藥廠申請將新藥納入健保,健保署預計年底啓動評估程序。
臺灣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六成爲阿茲海默症,其餘路易體、額顳葉、血管性失智症。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生指出,臺灣自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突破兩成,失智症盛行率將由2024年的7.99%上升至2050年的11.11%;屆時失智人口將突破百萬人,對家庭照護與社會資源構成壓力。
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指出,阿茲海默症主要是因爲病人大腦中,異常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 (Aβ) 及Tau蛋白,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前累積讓神經細胞受損;最初症狀往往表現在短期記憶障礙,進而影響語言能力、方向感、判斷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最終引發大腦萎縮與功能衰退。
然而,在真正失智前還有一個早期階段的逆轉階段,即爲「輕度認知障礙(MCI)」。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表示,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的MCI是「治療黃金期」,此時雖已有記憶或認知困難,但仍能維持煮飯、理財、服藥等日常生活,其中每年約有10至15%會轉化爲失智症,而若能在此階段即時診斷、找出病因,介入治療,有機會改善或穩定病情。
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理事徐榮隆表示,以前的治療只能「治標」、控制疾病症狀,卻無法「治本」,直到新藥單株抗體上市後纔可以改變病程惡化。藥物就像清除垃圾的原理,讓免疫細胞辨識大腦中的毒性蛋白並清除。
但要使用新藥得要過三關。胡朝榮表示,必須要確認爲阿茲海默症,並且要確認病程是否夠「早」爲MCI或是輕度失智,最後要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 ) 或脊髓液檢驗(CSF ) 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也要排除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羣。
三年前蔡小姐的媽媽原本有機會使用失智藥物介入治療。當時歷經醫療、衛福部公文覈准、國外帳號註冊等繁瑣流程,但卻在最後原廠突然暫停供應,導致無法施打。如今雖然新藥引進,但是因爲媽媽狀況已經惡化,變成中度失智,測試無法通過,因此無法使用新藥。
王培寧提醒,若發現出現持續6個月以上的認知功能減退或是有情緒個性轉變、對家人誤解、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應及早就醫評估。尤其若有家族病史,更應積極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