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老化!聽力退化恐釀失智 醫籲長者勿錯過治療黃金期

不只是老化!聽力退化恐釀失智,醫籲長者勿錯過治療黃金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你說什麼?大聲一點!」不少長輩因聽力退化,跟人聊天答非所問,看電視音量愈開愈大,卻視爲自然退化,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陳嘉思呼籲,這觀念可能讓許多年長輩錯失改善聽能的黃金時機!她舉70歲水電師傅雙耳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力受損爲例,戴助聽器無明顯改善,經團隊評估建議植入人工耳蝸(人工電子耳),術後1年重拾社交活動與信心。

「能聽清楚外界的聲音,真好!」這位70歲水電師傅原本對手術持保留態度,自費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後花了3個月才逐漸適應,1年內恢復社交活動與工作信心,他向醫師吐露心聲「聽不到外界聲音,不知如何生活?覺得一切都好黑暗......」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陳嘉思說明,聽力退化並非單純自然老化現象,只要及早發現,可透過專業介入、有效改善。(成大醫院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陳思嘉說,聽力退化並非單純自然老化現象,如能及早發現,便可透過專業介入而有效改善,尤其高齡者常見聽力損失,不僅影響人際溝通,還可能增加憂鬱、社會孤立甚至失智的風險,更需及早診斷與處置。

根據研究,65歲以上長者中約三分之一有程度不等的聽力損失,其中多爲漸進式惡化。然而,許多長者以爲是自然老化,往往未主動就醫。陳嘉思呼籲,只要及早透過個別化聽覺輔具與復健策略,長者有機會維持清晰的溝通能力及良好的社會參與。

陳嘉思說明,人工耳蝸並非所有人都適用,高齡長者對人工耳蝸的適應,受限於大腦可塑性和認知學習速度降低,成大醫院團隊在術前會評估長者整體健康狀況、認知功能、家庭支持與動機等面向,充分溝通,與長者和家屬討論期待、適切管理,以提升術後適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