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還是失志 病因治療大不同

超高齡化來臨,長輩常面臨失智及假性失智衝擊。心理師指出,不論是失智或失志,建議家屬都先帶長輩到精神科,做完整認知功能及情緒狀態檢查,給予相對應治療。(王家瑜攝)

(太陽星提供)

超高齡衝擊下,失智症患者逐漸增加。心理師指出,當家中長輩記性變差、常常發呆、話變少、笑容消失,有時還會對家人發脾氣,不少人會擔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但有時長輩其實是「失志」,也就是受假性失智影響認知功能,兩者雖然類似,但背後的病因及治療方式大不相同。

國泰醫院精神科臨牀心理師李絲絲說明,失智是指記憶與認知功能退化,出現學習和記憶力下降、執行功能變差、性格改變等,常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路易體認知障礙症等。

而「失志」比較像是「心累了」,指老年失去對生活目標與熱情,陷入憂鬱、無價值感、悲觀的負面情緒漩渦,可能影響記憶力、專注力等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

李絲絲指出,失智是因大腦結構性或病理性變化引起,導致認知功能長期衰退,緩慢且持續惡化,最終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假性失智則通常與情緒狀態、心理因素有關,非大腦結構性損害,因此認知症狀通常是暫時性的,當情緒狀況有所好轉,認知功能可能會回覆。

臨牀上,假性失智者可能不注重儀容和服裝,但仍符合適切性,失智患者則可能出現冬天穿夏衣狀況;假性失智仍有一定生活功能,話量少但保有語言能力,可能伴隨情緒低落等負面用詞,失智則會漸進式喪失生活及語言能力,可能詞彙量減少、叫不出人名、表達不明確、無法理解複雜問題。

李絲絲提醒,不論是失智或失志,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猜」,建議家屬先帶長輩到精神科、神經科做完整認知功能及情緒狀態檢查,並定期追蹤,再根據不同病症進行不同介入治療,假性失智多以心理治療、藥物介入爲主,失智症則需透過藥物、認知訓練、日常照顧延緩功能惡化。

李絲絲呼籲,針對失智長者,家屬應提供尊嚴陪伴,說話慢一點、使用簡單詞彙、重複重點,並積極尋求外援,長期照顧延緩退化;假性失智長輩,則要以具體語句給予肯定與鼓勵,幫助恢復自信,認真傾聽,進行情緒與藥物治療。(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