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估計後悔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掌管少林寺長達26載,最終竟在自己的商業運作中栽了跟頭

我問你個問題,你還會去少林寺嗎?

不是去燒香拜佛那種,是站在景區大門口,看着票價,再掃一眼旁邊擺滿文創商品的玻璃櫃,那一瞬間你還覺得自己踏進的是佛門清淨地嗎?

我查了下,釋永信是1999年正式接任少林寺方丈的。過去這二十多年,他不是沒做出成績,少林寺在他手裡成了全國知名IP,打拳的,拍電影的,做文創的,樣樣不落。有人說他是宗教現代化的探索者,也有人說他是在用佛門做資本生意。

但這回是真的摔了個大跟頭。

7月27日,登封市少林寺管理處發佈的通報明確指出:釋永信涉嫌挪用、侵佔寺院資產,並與多名女性存在不正當關係,還育有私生子。

說句不好聽的,這種消息要是落在企業高管頭上,也夠媒體追好一陣。但這是少林寺,是一個佛門聖地的象徵,僧人本該是清心寡慾、持戒自律的模範。結果這回攤上的是私生子、財務問題、情感糾紛三重套裝,怎麼看都不像是修行人該有的畫風。

其實這些年不少人已經開始質疑:少林寺到底還算不算是寺廟?

從2001年起,少林寺就開始實行門票制度,景區化運作模式逐步鋪開。現在你想進去,旺季票價100元,淡季也得80元。據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門票收入就突破1.2億元。

進了門,還得繞過幾個功德箱——旁邊貼着掃碼碼,寫着隨喜功德。你說這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支付方式的結合也好,說是勸人行善積德也罷,但這二維碼亮得太刺眼,總讓人感覺像在導流。

電商也沒落下。

少林寺天貓旗艦店上線了少林文創專區,賣的有香爐、手串、紀念幣,甚至還有印着少林禪武字樣的T恤和擺件。售價呢?手串從88元起步,銅製香爐高達398元一件。還有一次性洗漱包售價68元,看起來和酒店贈送的區別不大,但上面印着禪字。

我也在想,這些文創產品真的是在傳播少林文化嗎?

還是說,少林文化已經淪爲商品的裝飾品,成爲包裝的一部分,只爲讓高溢價變得合理?

釋永信是個懂商業的人。這不是外界揣測,是他自己在多個訪談裡承認的。他說少林寺不能固守山門,要走出去,要藉助市場機制把傳統文化傳播出去。

可現在看,這走出去好像走歪了。

根據2011年的一份工商註冊資料,釋永信曾擔任數家文化傳播、投資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董事職務。其中少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曾參與多個文旅項目開發,包括與景區合作開設禪修體驗館、養生中心。2022年,這家公司實現利潤超2500萬元。

這筆賬怎麼算?誰在受益?誰在出力?管理處這次也沒說清楚。只是一紙涉嫌,就讓曾經高高在上的少林掌門人陷入輿論泥沼。

不少網友開始回憶自己過去去少林的經歷。

有人說,小時候跟着家長爬五乳峰,一路上香菸繚繞,那是真的虔誠。現在再去,全是導遊拉着說這邊請掃碼打卡,那邊是特產店,彷彿進的是景區,不是寺院。

也有人發帖說,自己當年去朝拜,還特意準備了一封手寫的祈願信,結果被工作人員建議:師父不看這個,掃碼捐功德吧。當時聽完就愣住了,真不知道該笑還是該走。

我納悶的是,我們到底是怎麼一步步把寺院變成景點,把信仰變成消費,把修行變成生意的?

是誰默認了文化資產可以變現,卻不管變現之後的利益歸屬?

是誰在推崇宗教旅遊,卻不再關心信仰的本質?

而釋永信,只是那個走在最前面、最終也倒在臺前的典型。

很多人今天看釋永信出事,感嘆的是原來你也不過如此。但如果我們回頭看這一整套邏輯,從門票制度到文創開發,從功德掃碼到資本運作,真的是他一個人能推得動的嗎?

少林寺出事了,可問題不止在寺。

那些曾支持文化+旅遊佛教+互聯網的聲音,現在去哪了?

那些曾說這是文化軟實力提升路徑的策劃人,現在又怎麼看這一地雞毛?

我不是信佛的人,但我知道,一個寺院如果連寺的基本氛圍都保不住,那它最多隻是個有牌匾的景點。

當信仰被包裝、出售,再被清算,那剩下的,只是個空殼。

你還會去那裡找心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