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擬開放日本「全齡牛」進口 專家說出日屠宰現況

衛福部食藥署昨天預告,修訂「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草案,擬開放日本全齡牛肉進口。本報資料照片

食藥署預告修訂「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草案,草案取消日本只能進口30月齡以下牛隻的限制,等同開放全齡日本牛肉進口。專家表示,日本早在2013年就已被列爲狂牛症風險可忽略國,取消該限制未來臺灣將有更多和牛肉品可選擇。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周晉澄表示,日本從2001年9月發現第一例狂牛症牛隻後,到2009年間,總計發現36例狂牛症案例,2009年後就再也沒有案例出現;2013年5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舊稱OIE組織,就將日本列爲狂牛症「可忽略風險國家」,反而是歐美國家近年仍有零星狂牛症案例。

周晉澄表示,感染狂牛症的牛隻,大多發病時間在30月齡左右,也因此過去各項規定皆限制進口牛肉的屠宰年齡需在30月齡以下。據瞭解日本屠宰的牛隻大多落在21月齡到37月齡,超過30月齡以上才屠宰的牛隻品種,幾乎都是「日本和牛」。

周晉澄解釋,日本和牛飼養品質高,重視牛隻生長的狀態,也使其成長速度慢,導致和牛多會在30月齡以上纔會進行屠宰,日本先前曾有過一項統計,全年的牛隻屠宰年齡落在30月齡以上的數量,佔整體的屠宰量的三分之一,換言之,3成左右的屠宰牛隻品種,都屬於高經濟價值的和牛。

周晉澄表示,日本因爲經歷狂牛症事件,從第一起案例爆發後,每隻需屠宰的牛隻,依規定都需要取出組織做檢驗,以釐清並沒有狂牛症病原體。他認爲,日本的狂牛症風險控管狀況極佳。

周晉澄說,此次開放後唯一的風險是,臺灣政府需要關注,是否有其他國家將具有風險的牛肉運往日本後,製作成肉骨粉等產品,再以產自日本的名義運輸到臺灣。若單純是開放日本全齡牛肉輸臺,臺灣未來的和牛品項選擇會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