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聲的少林:釋永信失聯事件背後的重構劇本

【開場白|這是一個活人被蒸發的現場】

2025年7月27日上午,一則“釋永信失聯”的短視頻經由鳳凰網官方微信悄然發佈。表面上不過是一句看似平常的觀察:“兩天未發微博,疑似被帶走。”但此話一出,整個輿論空間如同點燃埋在地底的引線——不安、揣測、諷刺、狂歡,一時間席捲社交媒體的每一個角落。

一個和尚沒了,全網都在喊:他該沒。

此時沒有人追問:“他去哪了?被誰帶走?以什麼名義?”

輿論已自覺替國家行使了“未宣而斷”的權力。

【第一章|沒有通報的抓捕,只有匿名的蓋棺】

一名公衆人物即便涉嫌違法,也應遵循基本程序:

立案、傳喚、審查、通報——四個步驟,缺一不可。

而在釋永信的事件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可怕的程序斷裂現場:

公安機關沒有發聲;

檢察系統沒有立案公示;

宗教事務局沒有出面說明;

僧團沒有召開法會,說明權屬交接。

沒有人告訴我們:

取而代之的,是由非少林寺僧人管理的“官方”公衆號,

落款“少林寺管理處”的匿名機構在晚間發佈的《情況通報》。

這份通報沒有落款公章,沒有具體執法機關,語言卻極盡污名化之能事:“情婦”、“私生子”、“挪用資金”、“違背戒律”,沒有一條是經過證實的,卻都被直接呈現爲既定事實。

一個人尚未定罪,連受審資格都未確認,就已在話語層面被“蓋棺定論”。

這不是通報,這是公權的隱匿下,輿論清算的劇本。

【第二章|誰在操控少林的發聲系統?】

接下來的劇情更具戲劇性,也更具指向性。

7月27日晚,在《情況通報》剛發不久後,一則署名爲“河南嵩山少林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的公告隨即上線:自7月31日起,景區將啓用實名制電子購票系統,全面取消現金購票。

2025年7月27日,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佛教寺院之一——嵩山少林寺,其現任住持、全國政協委員、方丈釋永信,突然在社交媒體與公衆視野中集體“失聯”。

他沒有出現在任何活動中;

他的官方微博停更48小時;

他的消息——不見於法院,不見於公安,不見於宗教事務局;

只出現在自媒體的八卦合集、僞造的“警情通報”,和隨後落款模糊的“管理處通報”中。

這是21世紀輿論史上罕見的一幕——沒有法律程序的判決,沒有權力來源的交接,沒有制度框架的約束,卻完成了對一個宗教場所、一個宗教人物、乃至一個信仰體系的全方位控制轉移。

我們必須將這起事件從八卦泥潭中抽離,以新聞調查的冷靜、結構分析的透視、制度倫理的尺度,回到它的真實本質:

7月27日早,鳳凰網在其官方微信中發佈一段視頻,稱釋永信“已兩日未發微博,疑似被有關機關帶走”。

沒有證據、沒有消息源、沒有調查機構名稱——但話語一出,即完成了對公衆“認知定位”的預設。

自媒體迅速跟進。大量賬號開始重炒“釋永信十年黑歷史”——CEO方丈、豪車女友、地產帝國、少林景區旅遊化、跨國資本操作……無論真假,通通堆砌。本體不再重要,“輿論人設”已建立完畢。

二、第二階段:帶節奏

27日下午,一份署名“開封市公安局”的“警情通報”開始傳播,稱釋永信“攜多名情婦和私生子準備從上海出境飛往紐約”。

內容荒誕,邏輯斷裂,但因掛名“公安局”而獲得極高轉發。隨後開封公安火速闢謠,指出該通報爲僞造。

但此時節奏已帶完:

在輿論心理上,公衆已被“他是逃犯”這一印象徹底錨定。

三、第三階段:話語接管

27日晚,少林寺官網(注意,是寺院官網,不是公安通告、法院公告,也不是佛協聲明)發佈《情況通報》,內容稱:

釋永信涉嫌挪用寺院資產;

長期與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

育有私生子;

正在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

我們必須指出:

這份通報不是來自有調查權力的司法機關;

沒有辦案單位編號;

沒有立案通告;

沒有羈押信息;

甚至連調查單位名稱都不公佈。

這不是通報,是處決令。

同一晚,僅間隔12分鐘,另一個官方公告上線:少林寺景區門票將取消現金購票,全面實行實名電子支付制度。

一邊是方丈被“清除”;

一邊是管理體系被“重建”;

一個宗教場所的核心運營系統,在一天之內完成了“主權置換”。

四、第四階段:制度推演失敗

7月28日清晨,這一電子購票制度被緊急撤回。

我們知道,這樣的管理制度變動,往往需要數週協調、政策擬定、系統部署、接口測試。而此次,從推出到撤回,不足12小時。

這表明:此次對少林寺的“行政接管”計劃,並非組織完備,而更像是一次突擊行動。

內部或未達成一致,或未獲得高層授權,或遭遇內部抵制。

換句話說,這是一場倉促上馬的“制度政變”。

五、第五階段:宗教法統清除

7月28日中午,中國佛教協會發布公告,取消釋永信戒牒,開除僧籍。這在中國佛教史上極其罕見。

通常,佛教內對僧人身份的處理,應遵循以下程序:

啓動教內調查;

召開僧團共識會或律儀會議;

有申辯空間,有陳述機會;

嚴格依據《戒律》《教規》;

穩定信衆情緒,保護宗教名譽。

但此次僅用24小時,即完成:

輿論定位;

官方通報;

商業改革;

宗教清除。

宗教話語權,全部沉默。司法程序,全程缺席。媒體質詢,無從迴應。

六、核心結論:這不是風波,是結構清洗

我們必須明白:

我們目睹的不是“司法處理”,而是制度性虛空中,以輿論爲手術刀、以公告爲剪刀、以沉默爲縫線,對一個宗教系統進行的“精準剝離”。

七、關鍵問題未被回答:

釋永信被誰帶走?

他現在在哪裡?

立案機關是誰?

調查是否合規啓動?

誰有權決定取消其僧籍?

誰在管理目前的少林寺寺務?

僧團是否仍在?由誰主持?

爲什麼少林寺所有官方賬號只在發佈景區通知,沒有任何僧人發聲?

你以爲這是“和尚的事”,其實這涉及的是宗教治理的邊界、程序正義的底線、話語權的歸屬、權力流動的路徑。

八、尾聲:沉默的是佛鐘,震顫的是制度

一位住持在沒有任何司法文件的情況下被“抹除”;

一個千年宗教機構在48小時內完成結構接管;

一個由數千萬信衆供養的寺院,突然由“文化旅遊公司”管理其入口和票務;

一切發生之快,配合之精準,信息封鎖之嚴密,堪稱一次無聲的“制度手術”。

【免責聲明】

本文所涉內容基於公開信息的整理、現實事件的時間線梳理及合理邏輯分析,不構成對任何個人或機構的定性指控。文中若涉及特定判斷,皆建立於信息公開不全、程序不透明所引發的合理推論。

本稿旨在推動公共思考與制度探討,所涉人物與背景分析,僅爲新聞觀察與評論維度之表達。若與實際情況存在出入,歡迎相關方聯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