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三講漏洞多 淪爲大罷免豬隊友(陳冠安)
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再度引發爭議。(姚志平攝)
賴總統「團結國家十講」,29日以憲政爲主題進行第三場。賴清德高舉團結之名,本該是總統級高度的重要談話,但言行舉止卻都在將臺灣社會推向更衝突對立的困境當中,替自己與民進黨的政治鬥爭塗脂抹粉。更諷刺的是,纔剛在全代會正式下大罷免軍令狀的賴清德,又再度舉着民主之名稱「醫治民主之弊唯有更民主」,把大惡罷包裝成「恢復憲政秩序」。
但實際上,賴清德與民進黨的種種舉止,其實都是在利用少部分人蔘與,且僅針對在野黨立委的罷免,來破壞有上千萬臺灣公民參與的選舉結果。這絕不是在治療民主,而是在破壞民主。選舉,是民主之本。全世界沒有哪個民主國家會用大罷免來撼動選舉結果,這可能讓人民失去對選舉結果的信任,但賴清德竟還敢稱這是更大的民主,根本就是最缺乏民主素養的民選總統。
更諷刺的是,賴清德在第三講的談話中,不只缺乏民主觀,連最基礎的客觀事實都能多次出錯。比如賴聲稱中華民國制憲時沒有臺灣代表派員參加,但事實上,1946年制憲大會共有林獻堂等18位臺灣代表參加;又或是把1992年的省長民選與1997年的凍省修憲混爲一談;甚至是將民進黨惡質抹黑馬前總統爲區長的政治操作,造謠成「代表國家的總統自稱區長」。連基礎事實都能弄錯,賴清德的表現果真如民進黨臺北市議員簡舒培所說的「超級蠢」。
賴清德的第三講把「憲政體制」講得天花亂墜,卻對自身執政雙標和對民主的傷害隻字未提;賴高唱「更大的民主」,卻以罷免清算對手;他談「團結」,卻將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民稱爲「雜質」,不僅違反民主包容精神,更凸顯其政權的傲慢與排他。身爲總統,應該是全民的領袖,而非只代表特定意識形態。用「打掉雜質」來形容用選票對異己的清算,不但激化社會對立,更踐踏臺灣多年累積的民主成果。臺灣不需要鬥爭動員,需要的是理性溝通與團結修補。
賴清德原先設想的「團結十講」,是與大罷免裡應外合,作爲對在野黨的攻擊平臺。但如今才進行到第三講,卻每講必錯,遭到各方抨擊,成爲在野力量反攻的破口,儼然已成爲總統級的笑話,更成爲曹興誠等綠營罷團的最大豬隊友。
臺灣確實需要民主自我修補,但更大的民主絕不是執政者用來奪權、擴權的操作工具。真正的團結不在於演講稿多麼動聽,而在於停止用國家機器、側翼團體去撕裂社會,更在於停止把憲政工具變成政黨私器。十講,已然成爲賴清德的照妖鏡。過去躲在總統府閉門不出、不開記者會、不迴應人民質疑的賴清德,其剛愎自用、反民主思維與缺乏國政治理的遠見,僅重視政治鬥爭的短處,如今已昭然若揭。
(作者爲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