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屈公病來襲 強化登革熱預警系統(金傳春、黃基森、詹大千、蔡坤憲)
大陸廣東屈公病疫情升溫,疾管署已將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升至第二級。(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由於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及民衆疏於定期清除病媒孳生源,近兩年登革熱疫情在南美洲愈演愈烈,而傳播登革病毒的斑蚊今年在中國大陸、肯亞、巴西、波利維亞、阿根廷、秘魯、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法屬馬約特島(Mayotte)、義大利、肯亞、模里西斯共和國等國均造成屈公病的疫情,其中中國廣東的病例數上升快,促全球衛生官員上緊發條防疫。
爲加強防疫,廣東新規定在疫區佛山購買47種與屈公病病徵相關藥品需實名登記、釋放5000條吃幼蟲的食蚊魚、重災區樂從鎮的居民進行大規模屈公病毒RNA檢測(陽性者須報告旅遊史)、社區動員清理積水與除蚊,及未清理病媒孳生源的重罰等措施。幸今仍爲輕症,尚無重症和死亡,但因正逢汛期,防疫挑戰仍大!
細察中國1990-2005年登革熱於廣東病例數均少於640例,在1993年和1998年的佛山流行也各有352與464例,主因病媒蚊是白線斑蚊,不同於臺灣南部登革熱流行嚴重區多爲埃及斑蚊。
今年自佛山市順德區發生屈公病疫情起,廣東疾控局公佈7月20至26日全省新增本土屈公熱2940例,病例分佈仍以佛山2882例最高,其次是廣州22例、中山18例,東莞、珠海和河源各3例,江門、陽江、肇慶各2例,及清遠、深圳、湛江各1例。次周病例數仍以佛山2770例最高,依次是廣州65例、東莞和中山各11例,深圳、江門、肇慶各6例,梅州5例,珠海、惠州各4例,潮州2例,陽江、雲浮各1例;顯示疫情由佛山已擴散,尤以人口密度高的廣州市居多。雖然佛山社區大量篩檢,找出許多陽性病例,有助於其後疫情防控,致次周病例數降3.9%,然此降度不如2015年臺南登革熱防控後快速地「懸崖式」下降;可能尚有病媒孳生源未察覺或隱性傳播鏈,須以誘卵桶速找出所有病媒蚊孳生處,病例纔會快降。
爲了便利往後防治斑蚊傳播病毒引發的流行,中國將全國依斑蚊地域分佈、活躍期長短與過去本土登革熱病例三考量,劃分第一、二、三與四類高至低的流行風險。第一類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共六區;第二類有上海、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共11區。此第一、二類區爲臺商人數多或臺灣民衆常至大陸旅遊地區,加上屈公病毒易造成無症狀或輕症,易由輸入病例,在斑蚊指數高或積水容器多的地區引發當地的「本土流行」。因此,誠摯建議:
一、高屏區建立的「整合風險因子的登革熱時空預警系統」,宜擴展到其他人口密度高、斑蚊指數高及老人數多的高風險區,便利以此即時性、滾動式的時空數據,快速預測流行走向,並評量防疫成效。
二、國衛院近年調查,發現白線斑蚊在臺灣分佈由過去的1500公尺已升至2284公尺,須強化中海拔區的斑蚊防治、衛生教育與社區動員。
三、臺灣較少登革熱流行縣市的衛生單位與醫護人員,未來須在高溫季與西南氣流來臨前,於可能淹水處,早準備蟲媒病毒的檢測試劑、作法、臨牀察覺病例、妥當處置與防蚊之道的培訓、動員社區民衆定期徹底清除病媒孳生源,及流行時的緊急應變。
四、爲何廣東屈公病例數飆升?是偵測漏球久促病毒擇選傳播快的突變株所致?還是斑蚊已與往昔不同?可參考臺灣南部的整合多元即時數位偵測(integrated timely digital surveillance)。具防控登革熱多年經驗的高雄、臺南、屏東與曾抵擋屈公病的新北市衛生局及相關團隊人員可與廣東疾控局舉辦網路會議,集思廣益,提升雙邊公共衛生效益。
早些萬全準備,才能安度斑蚊流行危機的挑戰。
(作者金傳春爲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暨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黃基森爲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兼任副教授、詹大千爲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與兼任執行長、蔡坤憲爲臺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與公衛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