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務須在入冬前防控登革熱(金傳春)

臺南本土登革熱疫情嚴重。(臺南市衛生局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今年至10月初,全球79國/領土已有超過420萬登革熱通報病例、至少3千人死亡。在3年新冠疫情後,旅遊頻繁,跨國流行增,除了如往常南美洲與東南亞較多病例之外,近年印度與孟加拉國的病例數明顯上升,孟加拉流行第二與第三型登革病毒,致死率也較往年高;而原較少流行登革熱的國家,如義大利、法國、西班牙也出現登革熱病例。

我國登革熱在臺灣本土的流行,多始於「境外移入病例」。臺大研究羣發現每年3至5月的「早期」偵測病例,可避免其後「星火燎原」。若未防控「境外移入病例」,2至14周後再巧遇高溫與低相對溼度,會引發本土病例在當地的流行。即6至8月境外移入病例加上適合斑蚊的合宜環境條件兩因素,經「人-蚊-人」傳播的增殖病毒醞釀期後,必引爆本土登革熱的流行。

剛開始,病例在空間呈「散發式」的分佈。若未察覺或防控失敗,病毒仍在當地活躍,此時較易發生羣聚病例,尤其登革病毒在臺灣南部室內較多敏感度高需多次吸血的埃及斑蚊羣聚病例,由張三傳給李四再傳給王五的過程中,進行病毒的擇選,讓家中/社區內的「後」發病例比「先」發病者體內之登革病毒更具有增殖病毒子代或利於傳播的「優勢」。

簡言之,當有更多的羣聚病例時,不但病例快速呈等比級數上升,也易發生重症或死亡病例。因此,降低羣聚數與羣聚內的登革熱病例數,勿讓登革病毒在當地久駐,爲重要的防疫策略之一。

今年4月,一位加拿大籍自泰國帶登革病毒的人士,住在臺南過去少流行但人多的某社區,果如預料,引爆當地的流行。以近幾周的登革熱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臺南市基層衛生、環保、民政單位及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的共同努力下,加強巡查高風險點與清除斑蚊孳生源,有助近3周的病例數降;相對地,過去較少流行登革熱的縣市區的病例數卻趨增,這些地區,無論人力、經驗、防治資源相形見絀。

誠摯提出三項建議,第一,中央與地方的全面規畫與資源統籌極爲重要;第二,疾管署可將所有死亡病例的年齡、慢性病、曾去那些登革熱聚集病例處、開始病症及發病至死亡日數等重要數據列表,教育民衆、各縣市的區里鄰長,同心協力清除斑蚊;第三,國衛院過去的登革熱防疫人才培訓重視縣市衛生、環保主事者,今後應擴及資訊、衛生所、區里長基層防疫人才、志工隊領導及化學防治單位,尤其過去少流行而無疫仗經驗地區必需系統性地學習,而非由錯誤中摸索。

2023年新加坡、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寮國與馬來西亞等登革熱疫情國的病例數,在7月下旬已大幅下降。我國入秋後,氣溫降且溫差大於10℃時,埃及斑蚊壽命會縮短,傳播力趨緩,病例數將再降。然而,若帶病毒斑蚊倖存,明年仍將如2001至2002年的高雄跨年流行,反於次年的病例數更多。因此,現階段的最佳防治目標是如2015年臺南策略,在冬天「前」即防控成功。

由非登革熱流行重鎮的新北市中和區錦中裡努力,可知該里民與志工執行誘蚊產卵桶長期監測5年的成效卓着。登革熱爲環境病,錦中裡與南美洲的防治成功經驗,明示社區衛生教育提升民衆防蚊、徹底執行斑蚊孳生源清除、每週定期檢查與管理及通報所見斑蚊孳生高風險處,可提升防疫至「預防」層級的最大公共衛生效益。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