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秩序翻轉 臺灣要校正航向
▲習近平與川普會談結果揭示了一個新的國際現實:中國籌碼充足、底氣十足,美國則在被卡脖子的壓力下節節退讓。(圖/路透)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美中貿易戰最新一輪談判落幕,習近平與川普會談結果揭示了一個新的國際現實:中國籌碼充足、底氣十足,美國則在被卡脖子的壓力下節節退讓。這場看似經貿糾紛,實則標誌着一個時代的轉折—全球權力結構從美國主導走向多極共治,而中國正穩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
東西力量消長並非短期現象 而是長期結構轉變的結果
當年川普揮舞關稅大棒,誓言讓中國「付出代價」,如今事態發展卻恰好相反。美國的代價是通膨壓力揮之不去、供應鏈有斷裂之虞與國際信用流失。
根據美國勞工部資料,2024年底美國製造業新增就業較2019年不增反減,反觀中國工業產值仍穩居全球首位,並在電動車、鋰電池與光伏能源等新興產業實現質的躍升。
中國在貿易戰不僅守住陣地,還成功轉守爲攻。藉由掌控稀土、航運、電池原料等戰略資源,北京已能在談判桌上迫使華府妥協。
川普政府近期同意輝達向中國出口高階晶片,並暫緩對部分中國產品的關稅,甚至取消對臺四億美元的軍售案,以換取談判進展。
這一讓步象徵美國從強勢壓制轉向現實妥協。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直言:川普的貿易戰失敗,預示着美國全球戰略的衰退。當中國透過「市場開放+資源控制」塑造新秩序,美國卻因國內分裂與經濟停滯陷入戰略退卻。
東西力量的消長並非短期現象,而是長期結構轉變的結果。美國的問題在於體制老化、製造空心化、政治極化;中國的優勢則在於產業鏈完整、決策效率高、科技自立步伐加快。
中國經濟面臨通縮壓力、供應鏈外移及生產過剩等難題,但科技成長迅猛、國際連結增長、貿易市場多元化,應對美國經貿壓迫逐漸遊刃有餘。
在川普推動的「關稅民族主義」下,美國正試圖建立以「美國製造」爲核心的封閉經貿圈;而中國則以RCEP、BRICS擴容、一帶一路、亞投行(AIIB)爲基礎,推進更大規模、去政治化的開放網絡。中國+東協+中東+非洲+拉美+歐洲部分國家,已形成一個涵蓋60%全球人口、超過全球GDP一半的經貿共同體。
這個體系以市場爲導向、以合作爲原則,不以意識形態劃線。與美國主導的封閉供應鏈相比,中國主導的「多邊開放秩序」更具包容性,也更貼近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美國的「自由創新」陷入監管與官僚糾結,而中國的「計劃創新」卻展現出整體戰略能力。全球資本市場的評價也在改變:投資中國製造與基建的報酬率,已超越美國高科技股的平均表現。
▼在川普推動的「關稅民族主義」下,美國正試圖建立以「美國製造」爲核心的封閉經貿圈;而中國則以RCEP、BRICS擴容、一帶一路、亞投行(AIIB)爲基礎,推進更大規模、去政治化的開放網絡。(圖/路透)
臺灣只有融入區域新秩序 才能不被淘汰
在這場全球權力再平衡的進程中,臺灣的處境最爲危險。美國《國家利益》明確指出,美國已將臺灣當作與中國談判的籌碼。川普取消軍售案的決定,顯示臺灣對美國而言只是「可交易的議題」,而非戰略承諾。這對臺灣是深刻的警訊。
長期以來,臺灣的安全與經濟政策過度依附美國,忽略了中國市場對臺灣產業的重要性。如今,中國貿易體系正形成新中心,美國則逐漸退出亞太經貿舞臺,臺灣若仍緊抱美國大腿,將在新秩序中被邊緣化。
臺灣要避免成爲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必須調整思維,這不是在「親中反美」或「親美抗中」中的二元選擇,而是以國家利益爲核心,選擇站在開放合作、維持秩序的一邊。
臺灣首應重啓兩岸經貿對話機制,務實處理產業互補與技術合作。同時應改善兩岸關係,爭取參與區域多邊協定,如RCEP、CPTPP,尋求與中國及亞太夥伴的制度性接軌。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去政治化的產業安全機制」,讓臺灣企業能在兩岸供應鏈中靈活運作,而非被迫選邊,並減少對美軍售與政治承諾的過度依賴,強化自身經濟自主性。
川普宣稱要讓中國付出代價,如今代價卻落在美國身上。中國贏得貿易戰,不靠口號,而靠實力。這場勝利也意味着全球秩序的翻頁,世界不再單極,美國不再獨霸。
對臺灣而言,這是警鐘。只有脫離對美依賴、恢復對中交流、融入區域新秩序,臺灣才能在「東昇西降」的大潮中不被淘汰。
貿易戰的勝負已分,臺灣若仍執迷於單邊依附,只會被推向危險邊緣;唯有順應歷史潮流,才能在新的世界版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臺灣要避免成爲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必須調整思維,這不是在「親中反美」或「親美抗中」中的二元選擇,而是以國家利益爲核心,選擇站在開放合作、維持秩序的一邊。(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