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塊吃好吃飽,京東宣戰“幽靈外賣”

沒被外賣背刺過的當代打工人,恐怕已經不多了。

點到“酸菜魚沒魚”“番茄炒蛋沒蛋”“小碗蓋飯三口見底”之類的,還都算運氣好的。再差點的,吃到異物、變質菜、復熱剩飯這些,也不算稀罕事。

畢竟,從社交平臺到各地新聞,憑藉虛假的營業執照、地址及門店照片吸引消費者,實則廚房藏身城中村、檔口挨着廢品回收站等的“幽靈外賣”屢見不鮮。衛生環境極差之下,端到消費者餐桌上的食物品質也可想而知。

“幽靈外賣”屢禁不止的背後存在多種因素,有外賣行業在流量和補貼主導下,商家採取極端形式開源節流的結構性困境,也有無良商家爲追求利潤喪失底線。品質,常常被從逐漸變窄的縫隙中最先被擠出去。

如今,入局外賣未久的京東,開始嘗試想改變這長期形成的餐飲畸態。

7月22日,京東旗下合營品質餐飲製作平臺七鮮小廚正式營業,並宣佈啓動“菜品合夥人”招募計劃,拿出10億元現金,爲全國1000道菜尋找提供大廚配方的合夥人,開店、現炒製作和品控涉及的一應環節,則均由京東負責。

這一次,京東打算下場炒菜,藉此跳出現有體系,重構外賣,乃至整個餐飲行業的增長路徑。

創新

據七鮮小廚業務負責人劉斌介紹,七鮮小廚的定位是合營品質餐飲製作平臺。

其中,不同的餐飲商家、個體廚師作爲“菜品合夥人”的角色參與菜品的合作研發,七鮮小廚門店的整體組織和經營則由京東整體負責。

更具體地說,菜品合夥人只需要產出菜品配方,七鮮小廚則是一道道菜的最終現炒出品之處。而這一過程中涉及的所有其他環節,包括門店選址和裝修、人員招聘、食材、菜品製作、線上外賣及線下自提的交付等,均由京東把控。

在這樣的機制中,餐飲商家和廚師無需承擔門店、人員、原材料等成本的壓力,也無需面對算法起伏和流量波動給經營帶來的不確定性。只要菜品入選,其便能享受獲得利益分配。“針對每道菜的合夥人,我們首先會給 100萬元的保底分成。後續的菜品銷售,還會繼續給到分成,上不封頂。”劉斌介紹。

京東並不諱言這套模式的重度投入。

除卻菜品配方的獲取成本以及店鋪、人力成本,在食材源頭上,京東也需要不小的投入。

一方面,七鮮小廚篩選嚴格,只選用大品牌、有保障的供應鏈;另一方面,爲保證食材的乾淨衛生,肉類和淨菜均先由工廠洗切配好,經嚴格的出廠檢測、密封包裝後,再冷鏈運輸至門店。

此外,餐飲類門店的環境成本也不容小覷。據劉斌介紹,七鮮小廚標配了全流程共40項高標準檢驗檢疫,涵蓋環境質量檢測、水質安全檢測等六大方面,並且還與香港知名衛生管理機構史偉莎合作,進行定期的滅蟲、消殺、檢查。其對公衆開放的24小時後廚直播,亦是需要投入的一環。

不過重資產模式之下,七鮮小廚的客單價並未隨之拉高。

京東外賣頁面顯示,七鮮小廚的品類包含特色小炒、意麪、炒飯、拌飯、蓋飯等,補貼疊加店鋪活動後,單件預估到手價大多在20元以內。

這樣的價格,源自京東做七鮮小廚的初衷。“我們希望對消費者來說,他既是一家值得信賴的實惠的外賣店,也是一家經受得起線下人流檢驗的社區自提食堂。便宜、好吃,十幾塊吃飽吃好,吃得放心。”

這背後,離不開京東憑藉供應鏈優勢,可以將採購、運輸、配送每個環節的成本壓縮到極致的底氣。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賣行業動輒談“門店”“檔口”“品牌”的語境中,七鮮小廚的主角是菜品這件事聽起來頗有些不合常理,這意味着,京東無法在這個業務中靠抽傭、商家入駐等行業既有模式盈利。

一個多月前,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在一場媒體溝通會上透露,京東外賣會出來一個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能夠真正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如今,以供應鏈爲基座創造的新物種七鮮小廚,或是京東初步給出的答案。“我們認爲這可能是餐飲外賣市場15年來,最大的供應鏈模式創新。”劉斌表示。

破局

過去15年,中國外賣行業完成了用戶教育、履約系統建設與商業規模的三級跳。這一過程中,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從零快速增長到去年的1.64萬億元,消費者的體感也已從最初的吃到一頓熱乎飯都驚喜,進化到了現在對30分鐘內送達都毫不意外。

然而隨着外賣變成了日常剛需,一些問題也開始暴露。

其中最容易刺激到消費者的問題,便是屢禁不止的“幽靈外賣”。

隨着外賣平臺成爲主導行業擴張的角色,其模式決定了餐飲商家需要爲排名和曝光等不斷競價投放,或是掏真金白銀做補貼,以換得更多訂單。而在流量投入、平臺費用、配送成本等逐漸走高的情況下,商家爲了有利潤空間,只能不斷壓低各項成本,直至損害品質。

這給了“幽靈外賣”趁虛而入的機會。它們不具備堂食能力、證照造假、店鋪信息造假,往往在逼仄的小作坊裡,以低成本粗放地批量出餐。在審覈盲區與消費者信息不對稱之下,它們也就擁有了以極低價格搶佔市場的能力,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京東在餐飲行業中看到的另一個痛點是,一些真正好吃的菜,往往很難走出一座城,甚至一家店。

它們有的是被房租和人工成本壓得喘不過氣的小餐館,有的是有拿手菜卻沒有運營能力的廚師,更有不少是地方特色品牌。拼低價拼不過,在標準化與連鎖化門檻前又止步不前,在外賣的火熱戰事中難以立足。

京東進軍外賣時,便試圖從解決這種錯配關係入手破局。譬如其對入駐商家需爲“品質堂食餐廳”的要求,便是爲了在避免“幽靈外賣”的同時,扶持優秀餐飲商家。

但京東並未滿足於此。按劉斌的說法,他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辦法通過市場化的競爭,讓“幽靈外賣”在這個行業裡徹底出局?有沒有可能通過更高的坪效幫助這些餐飲老闆、餐飲品牌獲得更好的銷售?

換言之,京東試圖通過一套更具效率和確定性的供應鏈機制,讓劣幣不再具備性價比優勢,進而實現對“幽靈外賣”的市場化出清。

七鮮小廚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被孕育出來的新模式。“我們希望和這些優秀的餐飲商家一起,從‘幽靈外賣’、‘黑外賣’的手裡,搶回,或者說奪回本該屬於他們的生意。”劉斌說。

借七鮮小廚,京東重設了外賣平臺的角色。其將該讓餐飲商家及廚師專心的部分交還給他們,平臺則出資並親自下場扛起其餘部分,共同成爲供給者,而不再只是中介抑或收租者。

在選址策略上,七鮮小廚會主動進入“幽靈外賣”密度高的地段,同時也會考慮菜品合夥人的老店佈局,幫合夥人做增量市場,而不會去搶奪老店的存量生意。

接下來,七鮮小廚還將在全國快速規模化的拓店,計劃3年內在全國開設10000家。模式一旦跑通,不僅意味着菜品合夥人的一道菜能快速賣到全國,從而在擴大的銷售中獲得更多利潤,更可能讓整個“十幾元外賣市場”重新洗牌。

據劉斌介紹,七鮮小廚的模式得到了包括嘉和一品、樸大叔拌飯等很多餐飲商家的認可。京東黑板報消息顯示,截至7月23日下午,七鮮小廚菜品合夥人招募已收到了2萬多份報名信息。

用戶端也對七鮮小廚喊出的“新鮮現炒,又好又便宜”充滿了興趣,社交媒體平臺上不乏要求其快點開到自己城市/自家附近的呼聲。另據七鮮小廚長保大廈店鋪頁面顯示,其上線不到兩日已售2000餘單,味道好、價格實惠、分量足是用戶評價中高頻出現的詞彙。

共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京東做七鮮小廚已經超出了新業務試水的範疇,而是對整個行業底層邏輯的一次反思與重塑。

它並不鼓勵更多“流量型品牌”去卷補貼、卷價格,而是將餐飲業從房租、佣金、人力的三座大山中解放,鼓勵真正有品質的菜品參與共建,追求長期把飯做好的確定性,讓產品力成爲業務增長的主驅動力。

這關乎的不只是商業效率,更觸及了食品安全保障的長期命題。

長久以來,食品安全一直是事後治理邏輯下的被動應對,也即出了問題再溯源、整改。但在外賣模式中,供應鏈碎片化、店鋪數字化、審覈存在漏洞,使得傳統監管力不從心。

而七鮮小廚通過集中式品控,將風險前移、責任集中,形成了一套更適合外賣時代的食品安全前置管理機制,也提供了基礎設施創新的一個樣本。

與此同時,當平臺發起供應鏈革命,真正用重資產去做標準、做品控、做高質量供給,曾經被壓縮在利潤夾縫中的食品安全、出品質量,纔有了穩定落地的空間。

當“十幾塊一頓”的現炒好菜成爲可見的現實,劣質、偷工減料的商家勢必會逐步賴以橫行的低價優勢。靠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邏輯,或許就此鬆動,市場更健康的供給也就迎來了迴歸的機會。

這也是京東試圖改善行業當前角色生態的一次嘗試。在對七鮮小廚的構想中,商家不再是被迫討好平臺的弱勢方,消費者也不會成爲流量與補貼博弈中的犧牲品。

誠然,這套模式未來究竟能否跑通,仍有許多問題待解。平臺能否真正保證菜品長期的穩定性與標準化?如何同菜品合夥人一起保持上新的活力?能否形成可持續盈利機制?……這些都是京東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

但無論如何,在當下這樣一個輕資產卷速度的商業世界裡,京東作爲平臺願意親自下場從最基本的一口出發,以共生替代博弈,以透明替代黑箱,以長期價值替代短期流量,這便創造了一種富有積極意義的新可能。

“我們也清楚地知道,顛覆式的創新永遠是不容易的。我們纔剛剛開始探索這種全新的模式,也一定會有一些不夠完美的地方”劉斌也坦承,“但我們發自內心希望把這件事和大家一起做好,讓用戶吃得好,讓商家賺得多”。

若果真如此,待未來有一天七鮮小廚最終跑通,將不僅是京東的新成就,也將是整個行業鏈條中所有角色得以“吃更好飯”“更好吃飯”的新收穫。

作者:石塔克

編輯:田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