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援柯文哲 張亞中:拒絕政治羈押 還臺灣社會公道

國民黨主席參選人張亞中。記者曾學仁/攝影

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涉京華城案,日前以7000萬元交保,北檢隨後提抗告,高院合議庭昨夜不裁定。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表示,羈押應僅在高度逃亡、串證危險下適用,如果容許北檢的抗告,等於坐實北檢把司法當成政治鬥爭的武器,呼籲高院維持交保裁定,還柯文哲自由,也還社會一個公道。

張亞中指出,柯文哲涉京華城案羈押逾一年,近日以7000萬元交保。然而,北檢卻仍執意提出抗告,企圖透過「無限羈押」繼續消耗一位在野領袖的意志與政治能量,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司法案件,而是赤裸裸的政治操作。

張亞中說,北檢抗告的五大理由,包括尚有證人未訊問、疑似違反交保條件、與共同被告互動、社羣發文「隔空串證」等。但事實是,核心證人多已完成訊問,所謂「接觸證人」更與京華城案無直接關聯;至於授權社羣帳號發文,本質上只是言論表達,怎能被無限上綱爲「串證」?這些理由看似繁多,卻經不起基本的法律檢驗。

張亞中說,臺灣民主最可貴之處,在於司法必須超然獨立,然而柯案的進展卻讓人質疑,檢方是否早已將此案當成政治武器?當司法淪爲政治工具,不僅被告失去公正審判的權利,整個社會也將陷入對司法公信力的徹底失望。

張亞中表示,羈押是最嚴厲的限制人身自由手段,本應僅在高度逃亡、串證危險下適用。本案目前已起訴,且柯文哲絕無逃亡的任何意圖與可能。如果容許北檢的抗告,等於坐實了北檢把司法當成政治鬥爭的武器。

張亞中說,法院應該認清,這不只是柯文哲一人的遭遇,而是攸關整個臺灣司法尊嚴與民主未來的考驗。他呼籲高等法院必須拒絕北檢的抗告,維持交保裁定,還柯文哲自由,也還社會一個公道。司法不應再被政治操弄,臺灣人民需要的是一個公平正義的司法體系,而不是一個爲權力服務的羈押機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