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率僅0.14%!婦2月內2度意識不清送醫 確診靜動脈畸形

▲經動脈導管攝影顯示患者「阿娟」有顱內動靜脈畸形,紅色箭頭爲動脈,直接連接到靜脈(藍色箭頭),交界處產生動靜脈畸形血管巢(Nidus,紫色圈圈),此處容易出血。(圖/衛福部南投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高堂堯/南投報導

45歲婦女阿娟(化名)今年5月間因意識混亂及嘔吐就醫,上個月又因意識不清、左側肢體無力被送至急診,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出腦溢血;醫師警覺其異狀而安排進一步檢查,確診爲少見的「顱內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目前積極安排治療中。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陳奕安醫師現支援衛福部南投醫院,他表示身體的血液循環一般會由動脈經微血管、再回到靜脈,而「顱內動靜脈畸形」多因先天異常之故或遺傳性疾病,造成腦部動脈直接連接到靜脈、未經微血管,可能會造成腦溢血、肢體無力、癲癇等問題,盛行率僅約0.14%。

陳奕安指出,最常見的腦溢血原因是高血壓控制不佳,但若病患年紀較輕或出血位置非常見高血壓性腦出血的位置,就需懷疑是否有其他原因造成出血;如動靜脈畸形平時不會有明顯症狀,大部分是腦溢血或發生癲癇時檢查出來,也有部分是健檢時意外發現,而阿娟此次腦出血部位並非常見出血位置,故安排核磁共振檢查,並透過經動脈導管血管攝影才確診。

陳奕安表示,一旦確診顱內動靜脈畸形,都應接受後續治療,以避免嚴重的併發症;目前治療方式分爲「外科切除手術」、「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電腦刀或伽馬刀)」和「血管栓塞術」,神經外科醫師會根據病竈大小、位置、靜脈引流路徑及病人整體狀況決定如何治療。

院方提醒民衆,若有劇烈頭痛、肢體無力或癲癇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協助,若經診斷是動靜脈畸形,神經外科醫師會依上述準則安排最適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