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體對癌變的抑制

在癌細胞看來,人類身體是它們用來繁殖的養料,免疫細胞是它們需要躲避的捕食者,而身體的各種器官,則是等待着它們去開拓的殖民地。它們不想執行正常功能,卻想無限增殖、瘋狂奪取養分。只要能繁衍更多後代,其他細胞的死活它們並不關心。從這點來看,癌細胞不像一個十惡不赦的敵人,更像是破壞生活環境的“垃圾室友”。它們不僅不停偷吃食物、破壞宿舍環境,還“呼朋引伴”變得越來越多。然而對於整個生物體來說,這無疑會導致系統崩潰,所以生物體也必然會演化出相應的抗癌功能,避免個體在年輕時就被癌症扼殺。於是,至少在三個不同層面上,生物體出現了對細胞基因突變的抑制防線。

第一重防線來自細胞內部的“抑癌基因”,它們的功能是在出現基因突變的情況下,阻止細胞繼續分裂,然後修復受損DNA。如果DNA損傷太嚴重,抑癌基因甚至會直接啓動細胞自殺程序,總之是防止突變細胞繼續繁殖。最有名的一個抑癌基因叫“TP53”。它是“基因組的守護者”,一旦被激活,就會起到保護作用。很多癌細胞中,TP53基因都出現了突變,失去了功能,所以才導致細胞繼續走向癌變這條路。值得一提的是,大象體型龐大,但患癌風險比人還低,這背後的原因一直是個謎。直到最近研究才發現,有可能就是大象的TP53基因數量,要比人類多20倍,因此大象的細胞抑癌能力更強,這也被認爲是它們體型龐大卻不易患癌的原因之一。

除了細胞內部的“抑癌基因”外,生物體的第二重防線,是來自周圍鄰居細胞的監控。正常細胞對鄰居的信號非常敏感,如果發現某些細胞疑似癌變,周圍的細胞有時會合力把它殺死或者排斥掉。比如,有一種低等的多細胞生物,叫作絲盤蟲。它在受到輻射後,有些地方的細胞會變黑,這會讓其他細胞以爲它出現了突變。這時候,周圍的細胞就會像擠痘痘一樣,把那些壞細胞擠出去,不讓它繼續留在組織裡。非常有意思。

講完了第二重防線,我們來看第三重,也是最後一重防癌變防線,那就是免疫系統。不管是天生的免疫能力,還是後天慢慢學來的免疫能力,它們都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盯着那些癌變細胞,發現一個,幹掉一個。爲啥老年人更容易得癌症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免疫力變弱了,這些“警察”沒那麼厲害了。免疫細胞和癌細胞就像是在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一開始,身體處於“免疫清除”的狀態,這時候免疫細胞很厲害,能及時發現那些剛有點不對勁的細胞,然後把它們消滅掉。但隨着時間推移,這個“貓捉老鼠”的遊戲會進入“免疫平衡”階段。

這時候,癌細胞也沒那麼容易被幹掉,但又沒辦法一下子變得特別厲害,雙方就這麼僵持着。最後,有些癌細胞可能會變得很狡猾,學會躲開免疫細胞的追捕,甚至還能讓免疫細胞“叛變”,反過來幫助它們轉移,跑得更遠。這在學術上的專有名詞,就叫“免疫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