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護林員・巡山故事】曾耳新:七載巡山護綠 一片丹心守青山

編者按:

他們踏過晨露密林,數過年輪歲月;守護青山翠谷,聆聽百鳥嘯鳴……這些巡山路上的尋常故事,藏着貴州生態發展的密碼,更寫滿人與森林相守的深情。值此8・15全國生態日之際,人民網特別推出“生態護林員・巡山故事”系列報道,願這些故事能讓更多人讀懂守護的意義,化作綠水青山間的生生不息。

65公頃林海間,脫貧戶出身的護林員曾耳新已堅守七年。寒來暑往,他用腳步在崎嶇山路上刻下守護的印記,踐行着對綠水青山的承諾。

脫貧不忘報青山 雙肩扛起家國責

曾耳新一家曾是脫貧戶。2017年,當他鄭重接過生態護林員聘書那一刻,感慨萬千“是政府幫咱脫了貧,是青山給咱謀生路。守好林子,就是守好子孫的金飯碗!”

他管護的戰場,在河壩村曹家溝組約65公頃的山林間。 這裡天然林、人工林、灌木叢共生,生物多樣性豐富,但地勢崎嶇、坡陡難行,巡護難度較大。該區域林區緊鄰村民耕地和居住區,農事用火、祭祀燒紙等火源隱患較多,森林防火壓力較大。曾耳新以“守土有責”的擔當迎難而上,將這片充滿挑戰的山林,守護得井然有序。

他常把這片林子比作“留給後代的‘綠色存摺’”,深知“要一代代護下去”。這份信念,也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下一代。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兩個孩子都成了校園裡積極的環保宣傳員,生態文明的種子在稚嫩的心田紮根。

恪盡職守築屏障 傾心守護“零火情”

大河壩鎮河壩村曹家溝組65公頃林區,是他用腳步反覆丈量的戰場。年均超過1500公里的跋涉,穿行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磨破的膠鞋記錄着他守護的艱辛,卻不曾磨滅他眼中那份熾熱的責任。守護這片蒼翠的絕對安全——特別是築牢“森林防火牆”,就是他肩頭最重的擔子。

他堅持每日巡山,清明春節等重點時段全天值守,火源排查不留死角,多次及時發現並撲滅村民焚燒秸稈、祭祀餘火等險情,實現了上報率、處置率100%,連續2年管護區域“零火災”。他創新森林防火宣傳方式,講案例、貼標語、發信息……一系列“土方法”讓村民防火意識“入腦入心”,片區防火知曉率攀升達95%以上。

“山平安了,我心裡才踏實!”2022年清明節,曾耳新巡山途中發現村民因祭祀引發火苗,他毫不猶豫抄起樹枝撲滅初燃之火,並在現場寸步不離嚴防死守,直到火星徹底熄滅、隱患完全消除。爲此,他錯過了自己的家庭祭祖,這份守護者的質樸承諾,卻比任何言語都更有分量。

躬身力行護家園 青山深處“多面手”

在曾耳新身上,護林員的擔當早已延伸至守護家園的方方面面,他成了村民口中當之無愧的“山鄉全能衛士”。當暴雨來襲,他逆流而上,精準排查滑坡風險點,火速轉移受困鄉親,被村民譽爲“最暖心的護林人”。在疫情期間,他讓摩托車變身“流動宣傳崗”,載着通告穿行村寨小道,讓防疫叮囑響徹山林。他定期巡查野生動物棲息地,發現並救助受傷野生動物2次。面對盜伐盜採行爲,他更以“零容忍”姿態深夜蹲守,重拳震懾違法行爲。

這位大山之子更是羣衆信賴的“技術多面手”,他主動幫助村民清理林緣雜草、枯枝,從源頭消除火災隱患。積極參與林業技能培訓,潛心鑽研病蟲害防治、森林撫育技術,實現從“巡山人”蛻變爲片區公認的“技術能手”。

當防汛、防疫、防火三重壓力交織時,他始終以大局爲重,用“腿勤、眼勤、嘴勤”的三勤精神,更在守護的山林裡,實現了管護區域“零火災、零盜伐、零事故”,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黃嵐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