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林員19年練出“火眼金睛”:用青春守護綠水青山

正在講解防火流程的李發祥。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劉雅欣/攝

“那邊有煙,馬上趕到報案室。”福建省上杭縣,正在受訪的護林隊隊長李發祥中斷了採訪,順着他的目光往遠處看去,那一小簇青煙幾乎與羣山融爲一體,若不細看,根本無法發現。他立刻拿起對講機下達指令。從發現火情,到判斷起火類型,再到指揮完畢,前後沒有超過兩分鐘。

相似情況的應急響應,在李發祥的職業生涯中已重複了無數次。春季是森林火災的高發期,作爲5A級旅遊區和紅色聖地,古田鎮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6%,古田會議舊址位於羣山之中,一旦發生火情,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還可能波及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蹟,這裡的防火壓力不言而喻。

“我做的工作很平凡”

李發祥的老家在上杭廬豐,距離古田鎮大約70公里。對古田這片土地來說,李發祥是實實在在的“外地人”,可就是這個“外地人”,一直守護着古田紅色土地的生態安全。

今年53歲的李發祥,2006年加入護林員隊伍,慢慢成長爲護林隊隊長。這19年間,李發祥的足跡遍佈全鎮31個行政村、48萬畝山林,從“廟金山”到古田會議會址後山,處處都可見他的身影。每一處易發火情的農田、每一條村民慣走的便道,甚至哪些區域容易堆積枯枝敗葉,都刻在他的腦海裡。“19年了,這片我都熟。小路、斷頭路,哪邊可以進可以出,我都很清楚。”

森林滅火講究“三打”:“打早、打小、打了”。李發祥說,“打早”是滅火的前提,“打小”是滅火的關鍵,“打了”是滅火的核心。所以當發生火情的時候,不能光等着專業隊伍進山滅火。護林員也起到關鍵作用,他們雖不像消防隊伍那般訓練有素,但勝在地形熟、出動快。在他們的護林隊伍中,有不少人是本地村民,對於他們來說,這片山林就是他們的家,他們是這片山林的第一監護人。

李發祥的護林工作離不開親情的支撐。在他從事護林工作期間,妻子藍素珍也加入了林業隊伍。平日裡,李發祥不僅負責防火宣傳、隱患排查、野外用火巡查等工作,還定期組織培訓和演練。在防火緊要期,夫妻二人共同堅守崗位。

談起家人時,李發祥總會面帶笑容。“愛人放棄了原本的工作,過來照顧我的衣食起居,讓我有更多時間去做森林防火工作。她願意來,我心裡舒坦,難得夫妻在一起,就也沒那麼辛苦。”他告訴記者。

“我做的工作其實很平凡,我喜歡看這裡的山山水水一片綠。”李發祥說,有了家人的支持,他也就少了很多牽掛,“在這裡上班感覺很快樂、充實,每天看着寧靜的村莊和鬱鬱蔥蔥的羣山,就感覺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義”。

在各級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和應急管理部門的指導與支持下,古田鎮因地制宜創新了獨屬於他們的“一個指揮調度中心、一箇中心區域重點瞭望臺、四個片區集中待命”防火機制。護林員們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共同築起了防火第一線。

整整19年,他練出了“火眼金睛”

走過298級石階,李發祥登上了賴坊村“雲上境”瞭望平臺,這裡海拔900多米。李發祥向遠處望去,周邊村莊的情況一覽無遺。他介紹,這裡的瞭望平臺會與無人機巡查監控高效配合,在高森林火險期和重要時段,嚴格按照專項值班制度運行。“發佈橙色預警或禁火令的時候,我們就會專門安排人員到瞭望平臺值班。如果只靠裝監控,那涉及的範圍其實很窄,而且費用高,清晰度也不能保證。”

即使是禁火令期間,也並非只是簡單的一刀切。爲了便於村民正常的農業生產,平時都有規定的用火時段,只要村民提前向林業部門報備,李發祥就會派人前往現場,幫助村民焚燒秸稈等容易引發火災的農用廢料,這樣做不僅安全,還有助於病蟲害的防治。

“2018年之前,是沒有瞭望平臺的。當時沒有制高點,巡查起來比較辛苦,全部靠人力徒步巡查火情。自從有了瞭望平臺,我們便可以通過遠程監控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真正實現打早、打小、打了。”李發祥說。

受訪中的突發火情便是例子,僅憑目測,李發祥便判斷出這是一起違規農事用火。放下對講機後,他指着起火的方向解釋:“那明顯是田裡面用火,因爲山坳中間是田地,起火點就在那裡。我們對周邊的地形很瞭解,一看就知道起火地點屬於什麼區域。”

記者用望遠鏡觀察時,那縷青煙已慢慢褪去,面對記者驚歎的目光,李發祥笑着說:“一看到哪裡有煙,我們就會下意識去判斷這屬於什麼性質的煙。可能這就是職業病吧。”

練就“火眼金睛”的本領,李發祥用了整整19年。這雙“火眼金睛”能搜尋到羣山中的任何一處火情,即使在與記者交談時,他也總保持着一種警覺,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火情。

近年來,福建省逐漸加大防火領域的科技設備投入,但在這片電子眼還未普及的羣山之中,護林員們仍用肉眼和腳步丈量着青山,用最質樸的方式守護着一方水土。

夕陽西下,李發祥領着記者從瞭望臺往山下走去,他步伐輕快,橙色的工作服與陽光糅雜在一起,用不了多久,這片亮眼的橙色就將再次出現在山林之間。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