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科技“向新力”提高司法“生產力”
深圳新聞網2025年5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燕)在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間辦公室,速裁庭副庭長付璐奇正在使用AI審判助手輔助梳理一個正在辦理中的案件卷宗。
“傳統的閱卷方式有很多書面的紙質材料,要用一整天的時間去閱卷、梳理材料,然後把核心的內容整理出來,形成文字。”付璐奇說,“有了AI審判助手之後,可能它工作的時間只有幾秒鐘,然後團隊再用大概半個小時的時間去複覈、確認信息,這個工作就可以完成了。”
付璐奇口中高效的AI審判助手,正是深圳中院去年6月上線的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記者在走訪中瞭解到,該系統運用科技手段爲法院審判工作賦能增效,上線半年來平均結案時間縮短38天,實實在在提升了訴訟當事人的獲得感。
“人工智能+審判”深度融合
一直以來,深圳法院“人案矛盾”突出。如何破解這一困局?如何滿足羣衆司法獲得感?向科技要效率無疑是最優解。
作爲國家創新型城市,深圳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法治建設,爲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運用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植根科創沃土,深圳法院率先探索推進人工智能輔助審判工作,建成全國首個司法審判垂直領域大模型,上線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
據介紹,該系統全面覆蓋立案、閱卷、庭審、文書製作等審判業務的四大環節85項流程,實現人工智能全鏈條賦能。
付璐奇解釋說,AI審判助手除了能如前文所述幫助法官減輕繁雜的閱卷工作,還能幫助法官把案件的審理要點和存疑的問題梳理出來,並且輔助生成審理後的裁定文書。
“不過,我們在設計系統之初就明確了一個原則,即落實司法責任制,案件結論必須由法官作出。”在付璐奇看來,系統的最大價值在於將法官從重複性、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案情研判、規則研究等體現法官智慧價值的工作中來,最終爲羣衆提供高質量的司法服務。
數據顯示,上線半年來,系統作爲“超級助理”完成了321萬次的法官指令任務,在各辦案決策環節主動推送類似案例和相關知識536.8萬條,閱卷、庭審、文書撰寫等關鍵環節得到有力輔助;全市法院上訴率同比下降24.2%,一審裁判被髮回重審或改判率下降27.5%,申訴申請再審率下降12.6%,平均結案時間大幅縮短38天。
打通數據壁壘助力數字治理
如何以司法大數據分析應用,促推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這是數字法院迭代升級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數據的自由流通是AI技術應用的核心。此前,不同平臺之間的數據壁壘導致了信息孤島,難以形成統一的法律知識庫,限制了AI在司法領域的應用潛力。
“深圳法院作爲司法改革的先鋒,前期積極推進全流程無紙化辦案與類案裁判指南編撰工作,積累了海量的電子卷宗和涉及100多類案由的裁判指南,這成爲AI模型訓練的寶貴財富及堅實基礎。”深圳中院審管辦主任唐國林介紹說。
從法律法規到條文釋義,從人民法院案例庫、法答網、法信平臺到電子卷宗……歷時10個月,AI輔助系統匯聚了貫穿多平臺、萬億漢字量級的法律專業語料,讓過去散落各處的數據聚合、賦能,同時具備廣泛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可擴展性。
此外,系統還可對案件進度進行智能監控和實時預警,輔助法官及時發現並糾正辦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辦案流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審判過程全程留痕,監管問責更加清晰有力。”唐國林表示,AI輔助系統的運用,標誌着審判管理向智能化、精準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沉睡的數據“活”了,數字治理之路也將越走越寬。
全量解析212項案件關鍵數據,精準分析矛盾糾紛發案特點、成因,輔助生成司法建議;針對合同、侵權、婚姻家庭等208類典型糾紛,預判調解難點,爲調解員配備“智慧錦囊”……探索司法AI,打通數據壁壘,深圳正逐步實現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的優化與創新。未來,隨着輔助調解、司法建議等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該系統將極大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