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堅定扛起“特區中的特區”使命擔當
前海合作區黨工委副書記、前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 黃曉鵬
深圳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前海作爲“特區中的特區”,是習近平總書記一手締造的改革開放典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彩演繹。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週年,也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成立15週年。從驚蟄春雷般的蛇口開山炮響到“深圳前海生機勃勃”,深圳“實現了由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前海“一張白紙,從零開始,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前海2021年“擴區”至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從1755.7億元增長到3008.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從1130.8億元增長到1691億元,在地進出口額從3780.5億元增長到7066.5億元,成爲經濟特區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的有力印證。
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在新起點爲全國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蛇口工業區率先實現超產獎勵制、開創全國招聘用人制度先河、改革工資分配製度等,創造了24項全國第一。這裡還誕生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等膾炙人口的口號,至今仍具有強大感召力。從蛇口到前海,特區人充分發揚“敢爲天下先”的精神,敢於“吃螃蟹”,形成“前海模式”,縱深推進跨境國際仲裁、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改革,105項制度創新成果全國複製推廣,連續四年位列中國自貿區制度創新指數第一。
以系統集成推進改革。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前海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系統謀劃8個領域95項改革任務,以“五統一、一開放”制度體系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圳綜合改革第一批在全國複製推廣的經驗舉措中,“創新口岸國際中轉便捷通關模式”等17項在前海率先推動;正推進基於BIM的計算機輔助審覈等第二批46項任務落地。
以突出重點推進改革。綱舉才能目張,落實好《前海方案》《前海規劃》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前海方案》72項任務已落地69項,《前海規劃》271項任務已落地99項。緊跟全球科技競爭態勢,發展粵港澳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爲牽引,加快引領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以問題導向推進改革。奔着問題去、盯着問題改,從百姓急難愁盼和市場主體需求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全國率先試點商事制度改革、實現“多證合一”“一照一碼”“企業設立秒批”;首創企業開辦錄音錄像“雙錄簽名”改革,每年爲企業節省費用約3800萬元;率先實施“AI+產業資金審批”改革,首批外資支持資金從申報到發放最快僅10天。將對標世界銀行新標準,圍繞經營場所、糾紛解決等評價點,建立開放型市場準入體系。
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成爲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最佳聯接點
深圳經濟特區開放之初,主要通過“三來一補”吸引大量港資外資,迅速崛起爲外向型經濟高地。設立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後,逐步從要素流動型開放爲主,向要素流動和制度型開放並重,打造深度融入全球經貿網絡的門戶樞紐。海關備案企業數量突破1.1萬家,外貿進出口總值由2015年設立時712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5379.8億元,年均增長超25%;引進、培育全球服務商39家,實際使用外資累計381.57億美元,成爲國內發展最快、質量最高、效益最好的片區之一。
推進規則開放。堅持從適應適用國際規則到輸出國內規則。綜合運用境內外兩個金融市場的比較優勢,實現跨境貸、跨境債、跨境投資等“六個跨境”,形成“不落地購匯”等14項全國“首創”,推動賬戶管理、匯兌、融資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將持續深化人民幣跨境、外匯管理便利化,建設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
推進規制開放。對標CPTPP、DEPA等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大開放壓力測試力度。深化跨境法律規制銜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支持前海政策,實現港澳臺及外資企業可協議選擇適用域外法。深港國際法務區集聚法律服務機構265家,成爲法律資源最集中、機構門類最齊全的區域之一。將加快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和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規制銜接。
推進管理開放。深入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制定全國首部投資者保護條例,在准入平等、經營權保護等方面重點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將落實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擴大增值電信開放,拓展文創數字貿易,讓更多文創產品“出海”又“出圈”。
推進標準開放。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發佈全國首個經國際認證的醫院評審標準,香港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等通過認證,實現從“執行標準”到“制定標準”“輸出標準”。將持續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爲企業和機構搶佔全球市場提供有力支撐。
打造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爲豐富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作出新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深港兩地以“前店後廠”等模式,帶動深圳接軌全球市場,爲香港經濟發展騰出新空間。設立前海合作區,就是進一步促進粵港、深港合作,推動雙方經濟上的融合。前海始終牢記依託香港、服務香港的初心使命,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先行先試,努力爲深港合作探索新路徑。
促進規則機制一體化銜接。以“軟聯通”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26類1143名港澳專業人士直接或經備案(登記)便利執業,實施CEPA服務貿易協議二開放清單,在全國率先實現“港資港法”“港資港仲裁”,率先試點深港融合建築師負責制。將進一步支持更多領域港人便利執業,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
促進基礎設施一體化聯通。以“硬聯通”構建陸海空綜合交通服務網絡,開通8條港澳跨境巴士,7條地鐵線路便利換乘香港,完成港深西部鐵路次階段研究。將加快港深西部鐵路前期工作,推動蛇口碼頭建成全國首個“海港客運+跨境直升機”複合型口岸。
促進民生領域一體化融通。以“心聯通”深化情感認同,便利港澳居民工作生活。大力支持香港青年創新創業,系統重塑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累計孵化香港團隊1045家,連續10年舉辦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將加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對接,便利港籍員工子女就學,提升就醫服務質量。
打造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高地,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前海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利於發揮深港兩地優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24年,前海現代服務業增加值1884.4億元、同比增長7.5%,比2021年接近翻番。今年上半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952.6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信息服務、金融、現代物流、租賃和商務服務、科技服務佔現代服務業82.6%。
構建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新體系。依託香港高端服務業優勢,前海打造風投創投、跨境電商等18個產業集聚區。其中,風投創投集聚區引進278家風投創投機構,管理基金規模3821億元。跨境電商集聚區引進亞馬遜等頭部跨境電商平臺,集聚跨境電商企業203家,2024年跨境電商進出口1200億元,比2023年翻了一番。將在信息服務、金融、現代物流、專業服務等領域持續發力,推動能級提升。
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發揮“南山創新+寶安製造+前海服務”疊加優勢,全力賦能“製造業當家”。建設深港先進製造業合作區,打造深港智能製造共性技術平臺,支撐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終端、網絡與通信等先進製造業發展。將着力打造大灣區工業互聯網平臺,圍繞高端製造拓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空間,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開闢新路徑。
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發揮前海資源稟賦優勢,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細胞與基因等未來產業。人工智能產業方面,集聚人工智能企業427家、智能機器人產業鏈企業2600家,加快打造具身智能產業聯合創新中心、靈巧手專業園區等重大平臺。細胞與基因產業方面,用好自貿區政策,促進治療技術研究和臨牀轉化。
站在新起點上,前海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持“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堅定扛起“特區中的特區”使命擔當,緊扣改革開放創新主責、現代服務業主業、深港合作主線,努力爲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新徵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