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產改”進行時丨人才隊伍從“單兵作戰”到“雁陣齊飛”
來源:工人日報
楊明清 本報記者 張嬙 本報通訊員 宋英紅
近年來,國網威海市文登區供電公司以創新爲引擎,構建起搭平臺、強機制、促創新“產改”發展新格局。通過打造人才培養“生態圈”、激活創新創效“動力源”、形成創新工作室集羣等舉措,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工人改革實踐之路,實現了人才隊伍從“單兵作戰”到“雁陣齊飛”,從“經驗傳承”到“數字賦能”,從“技能人才羣體突破”到“團隊創新全面提升”。
爲員工裝上“職業北斗”
在國網威海市文登區供電公司運檢部信通班,“95後”員工陳忠民正在爲一項新的技術難題尋找解決方案。入職不到3年,這位年輕的技術骨幹已經參與了多個電力網絡安全信息化等重要項目研發,獲得6個省部級獎項,作爲技能人才入選國網山東電力網絡安全紅藍隊,代表山東電力參與多項攻防演練。
“公司爲我們每個人出具了‘成長導航圖’,讓我很清楚地找到每個階段的努力方向。”陳忠民坦言,自己的成長得益於公司出臺的“人才培養實施方案”。
據瞭解,文登區供電公司以“4+2”六級人才儲備庫爲核心,構建了“國網—省—市—縣” + “部門—班組”六級人才梯隊,將人才選拔標準細化爲基本素質、創新成果、論文專著、專利成果等8個維度和職稱考評、技能等級、人才選拔等23項指標。
“年初,員工將上年度的成績按照23項指標要求分門別類地錄入到人才智慧管理平臺,平臺經過逐項逐級審覈後爲每個人繪製出‘成長導航圖’,員工據此可以看到當前處於‘4+2’哪個階段,以及努力的方向和短期目標,爲每位員工的成長實現‘精準畫像’。”文登區供電公司總經理王貽亮說。
“4+2”六級人才儲備庫如同爲員工裝上“職業北斗”,不僅提供了清晰的成長路徑,更激發了他們的職業潛能。2024年,公司508名員工參與各類競賽培訓活動,32歲以下的青年佔比達67%,其中104人斬獲市級以上榮譽。
“今年,公司又啓動了‘青年託舉計劃’,將23項成長指標細化爲‘1年築基—3年成才—5年領軍’的階梯目標,我們要讓每個崗位都成爲工匠孵化的‘苗圃’。”王貽亮介紹。
創新成爲職業發展的“加速器”
在“李玲君創新工作室”的電子沙盤上,實時跳動着全區配電自動化系統的數據流,這個曾以“手工繪製線路圖”聞名的團隊,如今正用數字孿生技術重構電網運維模式:他們研發的配網故障區間秒級隔離算法,將45000個信號點核對效率提升80%;姜貴耀團隊打造的空調負荷柔性調控系統,則讓電網首次實現“無感削峰”——通過AI預測+智能調節,在用戶未察覺的情況下,年均降低峰值負荷1.2萬千瓦。
“創新不是高不可攀,而是藏在日常工作的細節裡。”李玲君的話道出文登區供電公司創新文化的內核。技術創新背後,是制度創新的強力支撐。文登區供電公司激活“雙螺旋”創新驅動引擎,建立“問題樹—成果庫—推廣網”三階創新機制:班組每日提報的“金點子”直通創新工作室;獲評市級以上獎項的項目,團隊可享成果轉化收益分成;獲得省部級以上的成果,公司通過“國網學堂”向系統內推廣。
“這種‘理論築基—實踐淬鍊—創新突破’的階梯式培養路徑,讓員工成長看得見、摸得着。”王貽亮介紹,文登區供電公司通過建立“黨政引領、工會牽頭、專業指導、職工參與”創新體系,制定“揭榜掛帥”人才培養機制,將創新納入績效考覈等系列舉措,有效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
運檢部青年工程師董修彬對此深有感觸,他完成的繼電保護裝置升級項目不僅獲得了創新積分,還爲公司帶來了經濟效益。“現在每個技術改進都能獲得積分,創新真正成了職業發展的‘加速器’。”董修彬說。
2024年,文登區供電公司“全員創新行動”收穫累累碩果,員工提交技術提案217項,同比增長一倍,科技成果轉化效益突破500萬元,客戶平均停電時間同比下降46%,7項創新成果入選行業標準。
“1+9”創新工作室矩陣實現集羣建設
前不久,齊魯大工匠孫強帶隊的“孫強技能大師工作室”研發成功的“基於DNS緩存探測的惡意程序監測系統”,獲評能源行業電力數字化發展卓越案例,他帶領工作室成員承擔的多項重點科研項目,有9項獲省部級創新獎項,孵化9項發明專利。
在文登區供電公司,以“孫強技能大師工作室”爲骨幹,聯動公司9個市級創新工作室的“1+9”創新工作室正發揮矩陣優勢,有效實現資源整合和創新協同。
矩陣管理以“目標導向、動態管控”爲原則,實現雙線管理,縱向由核心工作室統籌方向,橫向由專項工作室按需組建跨工作室攻關小組,通過月度會、季度會協調資源,打破部門間的壁壘,實現跨領域團隊聯合攻關,技術、人才、設備等資源共享複用。
“骨幹成員在矩陣中發揮‘技術引擎’作用,擔任項目負責人,牽頭成立技術微課堂,定期分享經驗,帶動團隊整體效能提升。”王貽亮介紹,文登區供電公司依託工作室積極深化政院校企聯建,與威海市總工會、山東大學(威海)、威海職業學院等高校聯合開展人才培養、課題開發、創新基地共享、專業互通等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雙贏”效果。
現在,文登區供電公司通過創新工作室集羣建設,實現了“技能人才羣體突破”到“團隊創新全面提升”的進階。“彩虹創新工作室”的姜貴耀團隊從零起步,將中央空調負荷調控分解爲23個技術模塊,創新提出“感知—分析—決策—執行”閉環控制模型,累計調節負荷1.2萬千瓦;“李玲君創新工作室”成立不到一年,就摘取了威海市創新工作室賽道銀獎;“譚旭東創新工作室”3項成果獲省部級創新獎項。“1+9”創新工作室矩陣每年產出各類職工創新項目60餘項,產生直接或間接效益超3600萬元。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既要搭建‘海闊憑魚躍’的舞臺,更需構建‘風好正揚帆’的生態。”王貽亮說,“從‘一個人’到‘一羣人’,從‘守技藝’到‘破邊界’,公司的工匠羣像裡,既有傳統匠心的堅守,更涌動着數字時代的創新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