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關稅談判論單押美國市場之風險

圖爲美國總統川普。圖/美聯社

臺美對等關稅稅率還在進行談判,目前暫定稅率高達20%,高於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和剛簽好的不疊加的美日關稅差距甚大,相當不利於以美國爲主要市場的出口產業。新任經長展開下鄉之旅,傾聽產業聲音擬具對策,其實從臺美關稅談判過程觀之,實應重新思考貿易過度押注在單一國家的風險。

當出口大宗集中在單一國家時,該國經濟波動、需求減弱、或政策變化,都可能直接衝擊出口表現。本次川普加徵對等關稅,就讓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產業,因難以轉移市場而深受其害。

我國出口至美國前30大貨品(HS8位碼),包括鋼鐵螺絲帽、一般體能運動、體操或競技比賽用物品及設備、其他金屬製傢俱等多項產業,高達4成以上的產品出口集中在美國市場,當出口關稅較競爭對少五個百分點,就可能在高度競爭的美國市場中,流失大量訂單。

何以美國可以在經貿談判上,對臺灣予取予求?實與出口過於依賴美國有關。過去出口長期仰賴大陸市場,高達4成集中於中港兩地,2020年還創下43.9%的紀錄。執政黨要求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應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分散出口市場,並主張兩岸產業「脫鉤」,之後出口比重驟降,去年已滑落至31.7%。

在對中港出口降低之際,產業政策開始轉向倚美,2024年出口美國比重達23.44%,出口比重七年成長近一倍,出口金額更增加了2.82倍。今年前七月對美出口成長率逾五成(53.5%),佔我總出口的28.7%,創下近年來首次超越中國27.5%。出口比重幾乎連月提升,其中5月至7月對美比重更達30.0%、32.4%與32.9%的紀錄,罕見超越對中國大陸的比重。

對美出口暴衝,也造成臺美貿易逆差惡化。從財政部數據來看,2024年達649億美元,今年上半年逆差劇增至552億美元,爲去年全年的85%,全年逆差勢將再創新高。難怪引起美國的關注,川普更有理由認爲,臺灣搶了美國的就業機會。

雞蛋逐步從中國籃子搬到美國籃子之際,川普卻因稀土供應的問題,不得不向中國讓步。據《金融時報》揭露的消息說,川普爲了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拒讓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本次臺美貿易談判結果一再拖延,也被視爲和川普傾中態度有關,臺灣因此成了犧牲者。也就是說,我們正面臨一尷尬的困境: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從投資到貿易全面擴大與美國往來,美方卻未必領情,倒過頭來,反而要面對新臺幣受迫性升值、高於競爭對手的關稅稅率,甚至可能成爲兩大強權談判時交易籌碼。

另一要提醒的是,由於臺灣不易與主要貿易伙伴簽訂自由貿易協議(FTA),多數資通訊產品受惠於WTO資訊科技協定(ITA)較不受關稅影響外,傳統產業出口較易偏向特定國家,如兩岸之前因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不少產業得享有免稅,有助於提升兩岸貿易;雖未與美國有貿易協議,但因美國簽訂的FTA相對有限,讓企業出口美國也較少有關稅落差的干擾。對等關稅談判的結果固然重要,政府更應排除困難,把更多的力氣,花在爭取加入CPTPP或RECP等大型或多邊自貿協議之上。

暫時性的臺美對等關稅稅率剛公佈時,賴總統率領府院高層召開記者會,面對產業困境,重提促進臺灣產業升級轉型,提升競爭力,深化臺美經貿合作等主張,其實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帶來的風險之高,同樣要予以重視,確實的輔導廠商分散出口市場,纔是因應當前變局的正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