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全球央行搶黃金 談臺灣風險分散之道

黃金協會統計,高達95%的央行未來12個月內,都有增購黃金儲備計劃。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引爆關稅大戰,導致金融市場大震盪,加上地緣政治風險推升避險需求,全球央行掀起一股搶黃金的風潮,包括中國與印度二大新興經濟體的央行,均擴大黃金儲備的增加,相形之下,臺灣央行的黃金儲備還是不動如山,多年來維持在423公噸的水位上,世界排名已退至第15位。此時應是重新評估增持黃金儲備的時機。

據世界黃金協會最新統計,高達95%的央行未來12個月內,都有增購黃金儲備的計劃,是調查以來新高紀錄,與此同時,計劃減持美元資產的央行則超過7成。統計也顯示,近三年全球央行一年購入黃金的總量,平均突破1,000公噸,此前的十年,平均一年購金量僅400~500公噸,年增率超過1倍之多。近年來搶金最積極的央行,除了中國及印度外,包括土耳其、波蘭、新加坡、哈薩克都持續擴大購金力道,排名全球第二大、已擁有3,350公噸黃金儲備的德國央行,今年也持續進場增持部位。

長期以來臺灣央行不願意擴大黃金儲備,也公開表達過此一決定的看法。央行認爲,黃金沒有孳息的效益,加上金價波動劇烈,買賣風險過高,因此選擇大量押寶美國公債。據央行最近一次向立法院報告的數字,持有美國公債佔央行外匯存底投資運用逾7成,而川普新任命聯準會理事的人事佈局來看,先前傳言有意發行無息公債的事件,一旦成真,央行的「孳息論」不僅遭到瓦解,後果實難以想像。

黃金儲備主要是做爲央行國際儲備的一部分,用於平衡國際收支,及維持貨幣匯率的穩定,尤其經濟受到外部突發衝擊大幅波動時,黃金儲備具有維持金融及經濟穩定的效益,且因具有保值功能,可保有國家的購買力,間接達到對抗通膨及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的功用,也可提升在國際上的經濟力和信譽。

況且央行持有的黃金儲備,本來就不是要進行頻繁交易、賺取價差,獲利本非央行的主要職責,以其價格波動作爲不宜增持的理由,過於牽強不具說服力。坦言之,過去央行屬意美元爲主要的投資標的,或有其特有的背景,美元也確實是相對安全的國際金融商品,但把外匯資產高比率的押注於單一商品上,實違反風險分散的原則,加上美債可能朝更長天期、更低利率,甚至對其交易給予一定限制,此時豈有繼續死抱美元資產至上之理?

再來看央行黃金儲備的管理,其目標是保有實現流動性和收益性,管理方式包括:一,直接營運。即央行直接參與黃金市場的交易;二,間接週轉。即通過製售金幣、黃金租賃等方式,達到增值保值的效益;三,資產組合。即把一部分的黃金儲備轉換爲流動性較高的外匯儲備。不論管理方式如何,迴歸根本,就是要做到穩定國家經濟、抑制通膨兩大考量之上。

當前國際金價持續在高檔整理,市場已喊出2026年上看4,000美元的價位,而這波金價飆高,全球央行搶金潮肯定是主因之一,如以各國央行的購買動機來看,金價中長期看漲趨勢不變。臺灣央行持有的黃金儲備成本據市場推估,每盎司約400美元,對照上述的價格,等於要花上比目前成本近10倍價格才能買進,看似買貴的機會甚大,但只要不以獲利爲目的,基於穩經濟、抗通膨、應對外部突發事件的考量,以及更重要的,改變過度集中於美元資產的高風險分配樣態,跟進全球央行增持黃金儲備,實有必要加速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