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對大陸路線的謬誤與風險
賴清德總統520就職後,短短十天內,大陸對臺先祭出「聯合利劍」軍演,隨後又宣佈中止ECFA134項商品的關稅減讓。圖/新華社
在賴清德總統於520就職演說以「新兩國論」與大陸直球對決後,短短十天內,大陸當局對臺先是祭出「聯合利劍」軍演,隨後又宣佈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134項商品的關稅減讓。近期以來,我們一再提醒誤判大陸舉措將對臺灣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且預言一一應驗,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儘管如此,我們站在更宏觀層次,仍不厭其煩地再次提醒民進黨政府:若不改變既有對陸政策的思維與方法,將讓臺灣陷入更大的經濟與安全的雙重風險。
執政的民進黨由於對大陸不夠了解,以致長期以來的對陸論述,充滿了自相矛盾;落實到兩岸政策,即呈現一直以來各界所批判的左支右絀。簡單來說,民進黨政府將大陸定性爲:一、在中共一黨專政獨裁政權下,大陸沒有任何民主自由;二、在中共治理下,大陸將走向經濟乃至體制崩潰;三、中共的獨裁與擴張,將引起全球民主陣營的共同撻伐。基於上述認識,民進黨政府將「臺灣/大陸」,化約建構爲「民主/鐵幕」的對比;且不加思索地全盤接受、服膺來自西方的「中國崩潰論」;與此同時,將大陸對臺所有的舉措─無論對臺灣是否有利─都視爲統戰的陰謀。
然而,民進黨政府這種基於價值的理想主義思維,放置在以利益爲思考的國際現實主義結構來看,常常呈現極爲衝突的窘境。
首先,如果大陸在中共統治下沒有民主自由,那以民主自由模範生自詡自傲的臺灣,是否更應該積極推動兩岸民間社會交流?例如透過兩岸的旅遊─即使是先開放臺灣組團赴陸,或是進一步開放大陸專業人士來臺─讓更多大陸民衆藉此可以多接觸臺灣民衆,進而有機會理解臺灣,以創造兩岸對話的契機?然而,即使業界再三呼籲、市場仍有需求,但政府一方面堅持於6月推動「損臺但不損陸」的赴陸禁團令;另一方面,即使開放少許大陸人士來臺交流,不論是在事前的申請程序,亦或來臺後極不合情理的行程管控,讓本來應可累積許多正向經驗的兩岸民間交流大打折扣。
其次,如果民進黨政府認爲,大陸在中共治理下終將走向經濟乃至體制的崩潰,那要如何理解大陸逐年增長的經濟規模?並要與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陸建立怎樣的經貿關係?以外貿來看,大陸目前已是全球140多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2023年其進出口總值就達到41.76兆人民幣(下同),佔比14.5%,爲全球第一;其中出口總值全球第一、進口僅次於美國,爲全球第二。且大陸去年進口了超過5兆的大宗商品,以及近3兆的電子元件和近2兆的消費品,亦即大陸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因此,即便西方國家一再強調對大陸「去風險化」,但從近來一些歐洲國家態度的轉向,以及企業巨頭的競相赴陸來看,面對大陸,在政治層面西方各國或許仍會堅持所謂民主/威權的價值之爭;但在經濟層面,各國及其企業仍基於自身發展,選擇擁抱大陸這個正在崛起中的超大市場。也就是說,西方各國基於現實主義立場下對大陸的「政左經右」,呈現雖競爭但又合作、即使對抗但不對立的態度。
反觀民進黨政府,在臺灣與大陸經貿鏈結如此之深的情況下,不但無法有效建立與大陸溝通協商的管道;對於化解大陸對臺經貿制裁─例如立即檢討對陸管制的2,509項大陸制產品,並在合理情境下開放─可以說毫無作爲。以致臺灣面對大陸單邊經貿舉措,除了批判、補貼之外,只能強調緩不濟急、且不切實際的分散市場,除此之外,幾乎無因應能力。
最後,民進黨政府堅信,由於臺灣位於第一島鏈要津,以及擁有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供應鏈,再加上已是所謂世界民主鏈亮點的前提下,大陸對臺任何打壓,都會促使全球民主陣營的共同圍堵。然而,從近年來全球幾個地緣政治衝突來看,這樣的想法就算不是一廂情願,也是嚴重忽略了國際政治運作本質上的現實主義原則!
簡單來說,如我們多次呼籲,如果臺灣無法發揮以小事大的智慧,以更靈活彈性的戰術面對大陸,意識形態主導下暴虎馮河的臺灣,面臨的只會是一波又一波的風險,受害的卻將是全臺灣人民!盼執政當局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