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大陸經濟的內卷現象與對策

破解大陸內卷困境的根本之道,在於透過深化改革和宏觀調控,控制外部風險,將內卷壓力轉化爲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發展的動力,纔有可能讓經濟脫離泥淖。圖/新華社

中國大陸經濟供給過剩而需求不足,所衍生的內卷現象由來已久,但政府「反內卷」始終效益有限,最近加大了力度,惟6月經濟數據顯示消費仍低迷,尚未走出通縮陰影,雖持續努力,力度不斷增強,從結果來看顯然事倍功半,新一波反內卷的覆蓋範圍更廣,提出「五統一、一開放」要求,更強調對內對外開放,突顯在政府行爲規範、市場監管統一等規範上,具體行動也增加了,能否帶領企業走出內卷困境,頗受各界矚目。

內卷的具象表現集中在企業經營上,凸顯現象是過度投資與降價競爭,員工日均工作時間拉長,但無相對應的效益呈現。出現內卷多爲中下游產業,特別是汽車製造、金屬製品、電氣機械、木材加工等行業。部分產業內卷癥結在於營收成長大幅回落,但固定費用難大減,企業紛採取降價等方式維持生存。

過去四年間,內卷產業營收成長速度從28.5%降至負0.4%,營收成長均承受強大壓力,但內卷產業固定成本剛性較強,在成本壓力下,內卷產業2024年平均淨利成長率驟降至負28.2%,相對的,無內卷產業淨利仍維持在3.5%。

另一方面,內卷企業採低價競爭,不得不壓降內部成本,如控制銷售及管理費用及人力成本,薪酬增速呈現階段性大幅回落,但產業內卷並未改善獲利能力,短期企業獲利仍承壓,長期的降薪縮減也影響居民收入及就業預期修復,抑制需求回升,構成內需不振的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是房地產不振和地方政府財政困絀。房地產體量大且仍處於調整轉型期,嚴重影響消費、投資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房地產價格下行導致居民財富縮水減少消費,債務問題制約地方政府的投資行爲,進一步助長企業內卷和市場內需不振。

破解內卷困境的根本之道,在於緩解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一方面重構需求端的擴張動能,同時讓落後產能有序出清,促進供給收縮而需求擴張的政策耦合效應。結構轉型方面,必須推動供給創新升級,透過設定智慧化、綠色化較高行業標準,加強對科技創新、綠色環保等領域的政策支持,也須運用財稅政策激勵等方式,促使企業逐步摒棄依靠價格比拼的內卷競爭模式,轉而透過產品創新、技術迭代、商業模式重構等方式提升盈利水平,同時推動產業創新,實現行業良性發展。

但這些都是長遠才見成效的轉型工程。在經濟困頓中,積極經濟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希望帶動消費明顯回升,並經由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製造業投資維持高位、財政靠前發力帶動基建投資維持較高增速,有助於舒緩內卷現象。內憂未解之際,外患加劇,關稅戰對經濟尤其是出口的不利影響將逐步顯現,尤其中美貿易逐步朝事實上脫鉤與禁運方向發展,川普政府又試圖圍堵中國企業轉出口,隨着外來不利影響更加深遠,內卷現象可能火上加油。

整體而言,通貨緊縮的壓力尚未舒緩,物價水準低位運行,今年6月的CPI年比0.1%,連續兩年在0附近波動;PPI年比爲負3.6%,連續33個月負成長。這對企業營收和利潤、居民收入、政府稅收和財力等造成不利影響,導致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背離,拖慢經濟恢復步伐。

因此,有必要以更大力度的調控促進物價合理回升,同時動態調整預算,擴大財政支出,對衝關稅戰可能引發的外需下滑風險。根本之計,還在於透過深化改革和宏觀調控,控制外部風險,將內卷壓力轉化爲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發展的動力,纔有可能讓經濟脫離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