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談大陸經濟現況與政策抉擇
北京下一步的政策抉擇,已成爲左右亞洲與世界經濟走向的重要變數。圖/中新社
中國大陸經濟表現疲軟,最新數據顯示的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均持續放緩,失業率小幅上升,房價與房地產投資持續探底,呈現「三駕馬車」動能不足的局面。加上美國對等關稅政策開始生效,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高,經濟下行風險可見,也是全球經濟榮衰的關鍵。北京下一步的政策抉擇,已成爲左右亞洲與世界經濟走向的重要變數。
當前大陸經濟尤須注意的是揮之不去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跡象。家庭減少借貸,企業則因利潤下滑與「殭屍化」現象而不願投資,指標性的金融體系,更出現銀行新增貸款萎縮的警訊,顯示資金傳導鏈條斷裂,政策刺激效果難以完全落地,病兆表徵爲供給過剩、需求不足,重「生產」輕「消費」的模式基本未變,地方政府仍以推動大規模投資、擴張製造業爲要務,造成長期的結構失衡。
另一項既是優勢也是劣勢的經濟現況,是低價製造業品傾銷,涵蓋新能源、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等高附加價值產業,在海內外市場的全方位競爭。挑戰西方既有產業分工,也造成境內內需不足、企業間惡性競爭的「內卷」困境。因此,大陸當局近來提出「反內卷」行動,要求依法治理低價無序競爭,強調要「防止產能過剩」與「避免無效投資」,但在需求不振、就業壓力沉重的現實下,能否真正改變長年累積的結構性扭曲,仍難樂觀期待。
惟仍有一些正面訊號浮現,在科技創新與綠色型上展現一定韌性。官方不斷推出「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反內卷」組合拳,爲經濟注入活水,這個發展對外資仍具吸引力,儘管部分外企撤離,在新能源車、半導體封測、數字經濟等領域,仍吸引跨國企業持續投資,技術創新與綠色轉型,推動AI應用、電動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進展迅速,爲新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
不過,產能過剩不僅是內部問題,更成爲國際矛盾焦點。歐美各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產品展開反補貼調查,設定關稅壁壘,甚至重新思考產業政策。
面對經濟壓力,北京方面密集出招,重點是擴大消費,預告將推動服務消費補貼、消費貸款優惠,以及生育補貼等措施,以刺激家庭支出。對企業則在金融上積極支持,人民銀行設立專項基金,用於股票購買與回購,以穩定資本市場信心。
反內卷政策上也加大力度,限制低價競爭,試圖避免產能過剩惡化。上述措施顯示,政府部門在「短期刺激」與「中長期轉型」之間,一方面穩增長、穩就業,另一方面又不能重蹈房地產泡沫與過度基建的覆轍,政策拿捏頗費思量。
2026年是「十五五」規劃的起始年,大陸官方已釋出「擴大內需」的基調,未來幾年,政策將圍繞在穩房市、強化就業、推動新興產業及深化對外開放上;成敗關鍵在於財政壓力增大、地方政府債務沉重、人口老化等問題制約下,能否兼顧短期穩增長與長期轉型。
大陸經濟近年雖表現不佳,但兩岸貿易佔臺灣出口的比例仍高,臺灣應把握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契機,利用自身在半導體、精密製造與研發創新等優勢,強化「不可取代性」,也可透過與美日歐的合作,提升技術門檻,避免陷入單純代工角色,尤其不可忽視大陸內需市場的長期潛力。透過專業服務、醫療健康、文化創意與高端科技等領域,以合資、技術輸出或第三地合作等方式進入市場,經濟戰略上兼顧風險管控與靈活開放,不能完全脫鉤,也不能過度依賴,力求在大陸經濟調整過程中,找到自身定位並維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