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企業提速IPO
來源:北京商報
自今年6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以下簡稱《科創板意見》)後,人工智能企業IPO不斷,與此同時趕來上市輔導的還有商業航天企業。證監會官網顯示,近日,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江蘇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屹信航天”)均啓動上市輔導,將向A股發起衝擊。資本市場釋放政策利好的同時,當前,商業航天行業內政策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多重合力推動之下,商業航天發展開始“加速跑”。
頭部企業衝擊IPO
近期,接連兩家商業航天頭部企業啓動IPO輔導,分別系民營火箭頭部企業藍箭航天,以及衛星通信領域龍頭企業屹信航天。
其中,藍箭航天本次計劃衝擊科創板上市,輔導機構爲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藍箭航天官網顯示,公司是國內領先的航天運輸系統創建及運營企業,致力於構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爲中心的“研發、製造、試驗、發射”全產業鏈條,打造航天領域的科技綜合體。在2025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藍箭航天以200億元企業估值位列第418位。
據上市輔導備案報告,藍箭航天成立於2015年6月1日,註冊資本3.6億元,法定代表人爲張昌武;公司控股股東爲張昌武及其控制的淮安天繪科技信息諮詢中心(有限合夥),佔公司14.68%的股份。
屹信航天目前尚未明確上市板塊,不過作爲商業航天領域頭部企業,業內普遍預測屹信航天也將衝擊科創板。
據瞭解,屹信航天本次上市輔導機構爲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屹信航天成立於2018年1月4日,註冊資本爲3.6億元,法定代表人爲孫謙。
公開資料顯示,屹信航天深耕衛星物聯網載荷的研發與製造,在保證可靠性的基礎上,實現衛星載荷的小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設計。2021年公司總部落地無錫高新區至今,累計交付宇航電子產品已超500臺套。公司衛星物聯網載荷已應用於國內多個衛星物聯網星座,每年採集、傳輸報文數量超百億條。
股權關係方面,屹信航天控股股東爲孫謙,直接持股比例爲48.32%,並通過擔任無錫屹信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執行事務合夥人合計控制公司表決權比例爲68.12%。
針對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藍箭航天、屹信航天方面發去採訪函,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公司回覆。
“政策+行業”驅動
藍箭航天、屹信航天兩家行業龍頭企業接連於近期啓動上市輔導背後,系科創板改革紅利的政策東風。
6月18日,證監會發布《科創板意見》,在持續抓好“科創板八條”落地實施的基礎上,以設置專門層次爲抓手,重啓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其中提到,擴大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適用範圍,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
在資本市場政策紅利釋放的同時,商業航天行業層面政策體系也在不斷完善。
今年7月,爲提升商業航天項目質量水平,推進商業航天質量管理規範化,促進商業航天有序發展,國家航天局發佈《關於加強商業航天項目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國家有關部門負責指導商業航天項目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制定商業航天項目的質量監督管理相關政策和標準規範,完善商業航天項目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和機制。
從行業整體來看,目前在商業航天領域內,還有天兵科技、星河動力、星際榮耀等多家知名企業。
從上述企業的業務方面看,天兵科技是我國商業航天領域領先開展新一代液體火箭發動機及中大型液體運載火箭研製的高新技術企業;星河動力主要爲國內外航天領域客戶提供高效、可靠的航天發射服務、先進的航天裝備製造、高性能產品配套和廣泛的工程、技術、安全、系統集成等領域系統化解決方案。
星際榮耀則致力於研發優秀的商業運載火箭並提供系統性的發射解決方案。公司於2016年10月成立,2019年公司自主研製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SQX-1)首飛成功,成爲國內首家實現入軌的民營商業運載火箭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星際榮耀在2020年12月便完成了證監會上市輔導備案,並於今年7月披露了第二十期上市輔導工作進展情況報告。
商業航天“加速跑”
“我國商業航天當下正處於產業化高速推進階段。”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民營火箭企業在液體發動機技術上實現重要突破,衛星批量化生產體系也初具雛形,多地積極佈局火箭總裝基地,產業佈局不斷完善。政策層面,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爲商業航天企業打通融資渠道,國家航天局強化質量監管,推動行業走向規範化。
中信建投也曾指出,我國國有、民營企業紛紛佈局,衛星研製與火箭發射模式逐步轉型,商業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軌互聯網布局進程。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產業化高速推進的同時,目前商業航天仍處於從技術驗證到規模應用的轉折階段。
“當前行業整體仍處於‘從0到1’的早期階段,尚未全面進入‘從1到N’的商業爆發期。”知名商業顧問、企業戰略專家霍虹屹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一方面,衛星製造、發射成本依然高企,商業模式探索尚不清晰,用戶付費意願不足;另一方面,在供應鏈、可靠性、標準化等關鍵環節,民企仍需時間補齊短板。
未來三年,郭濤進一步談道,衛星互聯網星座部署將迎來高峰。“然而,行業要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還需突破單星成本降至萬元級、發射頻次提升至周均一次等關鍵瓶頸。”
着眼未來,隨着下游應用逐步成熟,商業航天將從單點突破走向鏈條協同,從技術推動邁向市場驅動。“換句話說,真正的‘商業化拐點’尚未到來,但已經不遠。”霍虹屹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 馬換換 王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