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3家商業航天民企啓動IPO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孟 珂

商業航天領域動作不斷,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行業利好政策頻頻出臺,商業航天企業搶抓商業航天加速發展戰略機遇,近一個月3家商業航天民企啓動IPO。

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商業航天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是產業邁向成熟的關鍵一步。一方面,IPO能爲其注入鉅額權益資本,滿足技術研發、產能擴張和人才吸引對資金的長期渴求,突破發展瓶頸;另一方面,上市過程本身要求企業規範治理、提升透明度,有助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爲其可持續發展和參與全球競爭奠定堅實基礎。

企業擁抱資本市場

當前,商業航天企業正積極邁向資本市場。根據中國證監會網站披露,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7月29日在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江蘇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月1日在江蘇證監局完成上市輔導備案。中科宇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8月12日在廣東證監局進行了IPO輔導備案。

事實上,商業航天企業擁抱資本市場與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緊密相關。6月18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以設置科創成長層爲抓手,重啓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並擴大適用範圍,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上市。

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商業航天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的特點,僅依靠前期融資難以支撐企業的長期研發和擴張。IPO能夠解決企業的資金瓶頸問題,爲企業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同時,上市過程對企業規範治理和提升透明度的要求,有助於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吸引優秀人才,爲長遠發展鋪平道路。

展望未來,劉祥東認爲,資本市場還可採取以下三方面舉措支持商業航天行業發展:首先,深化金融產品創新,鼓勵設立商業航天主題的產業投資基金、ETF,並探索基於知識產權質押、未來收益權等新型融資工具。其次,完善併購重組機制,簡化流程,支持優勢企業通過併購整合技術、市場和產能,優化產業格局。最後,引導長期資金入市,鼓勵社保、保險等長線資金配置商業航天資產,陪伴企業茁壯成長。

行業迎來戰略機遇期

今年以來,在政策密集支持下,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從國家層面看,一系列政策舉措爲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7月份,國家航天局發佈的《關於加強商業航天項目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國家有關部門負責指導商業航天項目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制定商業航天項目的質量監督管理相關政策和標準規範,完善商業航天項目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和機制。

7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提到,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時空信息、商業航天、生物醫藥、網絡和數據安全等新興產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

各地也積極響應,紛紛出臺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政策。例如,7月3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支持企業在粵發展衛星網絡、星座建設,鼓勵各地市加大對衛星星座建設的支持和投入。

在陳靂看來,儘管當前我國商業航天發展面臨核心部件國產化等挑戰,但整體將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性領先,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劉祥東分析稱,當前中國商業航天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一方面,政策驅動明確,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的扶持政策形成了強大合力,爲產業發展提供了清晰的頂層設計、資源傾斜和制度保障,優化了營商環境;另一方面,技術迭代與應用場景爆發形成雙輪驅動,可回收火箭、衛星批產、太空製造等技術不斷突破,同時催生了遙感數據、太空旅遊、太空採礦等巨大市場潛力。此外,當前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生態日趨成熟,“國家隊”與民營企業形成互補協同,全產業鏈成本持續下降,商業化閉環加速形成,正推動整個產業進入規模化、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