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IPO換檔提速:獨角獸中科宇航完成輔導備案
南方財經見習記者呂澤強 廣州報道
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中科宇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科宇航”)於8月12日在廣東證監局進行了IPO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爲國泰海通證券。據悉,中科宇航2024年的營業收入爲2.43億元,淨利潤爲-7.48億元。
商業航天具有重資本、回報週期長的特徵。今年6月,科創板將商業航天納入“可尚未盈利”的綠色通道,顯著支撐該賽道的企業“換檔提速”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來,已有三家商業航天企業啓動了IPO,分別爲藍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
這不僅吸引了衆多公開市場投資者的關注,還能讓一級風險資本有了退出的空間,投資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相對更加穩健的銀行資本也積極加入其中,通過轉換升級業務運作思路,勇於做商業航天企業的授信主辦行,爲客戶提供更爲豐富的產品和權益服務譜系。
中國科學院培育,航天老將掛帥
中科宇航成立於2018年12月19日,註冊資本爲3.6億元,註冊地爲廣州南沙,自2024年12月25日起公司名稱由“廣州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更改至目前名稱。
據中科宇航官網介紹,其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培育孵化的商業航天企業,主要從事系列化中大型火箭研製、定製化宇航發射、亞軌道科學試驗及太空旅遊等業務。
據該備案報告顯示,中科宇航的法定代表人爲楊毅強,控股股東爲北京鵬毅君聯空間技術中心(有限合夥),持股比例爲27.7476%。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該有限合夥企業的主要出資人及控制人均爲楊毅強。據中科宇航官網顯示,楊毅強目前爲公司董事長,其1987年進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多年從事我國運載火箭研製管理和航天系統工程管理,具備30多年空天飛行器相關領域項目管理經驗。
據天眼查信息,中科宇航的第二大股東爲北京中科力森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中科力森”),持股比例爲26.7702%,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全資控股。
中科宇航的第三大股東是北京國科宇航科技中心(有限合夥),持股比例爲12.8066%,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其背後的主要出資人和控制人爲鄭軍。據中科宇航官方公衆號此前信息,鄭軍爲中科宇航的副董事長。
整體來看,中科宇航目前由楊毅強和鄭軍爲代表的管理層以及中科院力學研究所聯合控制,前三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合計約67.3244%,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的股權控制比例較爲接近,控股股東不具備絕對話語權。
不過,有跡象顯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正在尋求部分股權的出售。8月12日,據北京產權交易所信息,中科宇航285.4054萬股股份(約佔總股本的0.7928%)在該交易所被掛牌轉讓,轉讓底價爲8800.08萬元,轉讓方正是北京中科力森。
就中科宇航的盈利來看,據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的信息,中科宇航2024年的營業收入爲2.43億元,淨利潤爲-7.48億元;總資產爲18.67億元,總負債爲9.71億元,淨資產爲8.96億元。
就算處於虧損狀態,中科宇航仍在持續獲得注資。據4月9日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臺中科宇航股權轉讓項目信息顯示,中科宇航截至2025年2月28日的總資產爲16.31億元,總負債爲5.84億元,淨資產爲10.48億元,2月的淨利潤虧損6428.88萬元。對比2024年年末的數據,中科宇航的淨資產規模在上升,總負債規模在下滑,注資使得其負債水平也大幅被削減。
多層次資本涌入,助力企業駛向星辰大海
即使處於虧損狀態,中科宇航仍有機會進行IPO。
6月18日,證監會重新打開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閘門,明確把商業航天納入“可尚未盈利”的綠色通道。
當前,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核心指標爲: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商業航天具有重資本、回報週期長的特徵,所以商業航天企業在短時間內很難實現盈利。另外,由於政策法規的限制,像火箭企業這類商業航天企業不適合在境外上市。此次政策的開閘,爲火箭企業獲取公開市場資金放開了通道。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來,已有三家商業航天企業啓動了IPO,分別爲藍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
藍箭航天被喻爲中國版SpaceX,已有成熟液體火箭產品,並完成了回收飛行試驗。屹信航天則是衛星通信領域的佼佼者。中科宇航已成功發射一款固體運載火箭,一款液體運載火箭二級動力系統成功試車,預計於9月執行首飛。
更早前,星際榮耀、愛思達也提交了上市輔導備案報告。
另外,近期,星河動力創始人劉百奇公開表示,星河動力正在推進IPO,計劃在合適的時機提交IPO申請。星河動力的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目前已經執行發射任務17次。
據國泰海通研報,頭部企業憑藉其核心技術優勢(如火箭可回收、衛星批量化製造、星座組網能力等)以及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如成功發射記錄、重大訂單簽約等),可以繞過傳統的盈利門檻,提前進入資本市場。率先登陸科創板的頭部企業將發揮 “燈塔效應”,在資本市場和大衆投資人的監督下規範企業運營,帶動整個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增強各類資本對商業航天產業的投資信心。
商業航天被納入“可尚未盈利”的IPO綠色通道,這吸引了大量一級風險資本涌入該領域,爲商業航天企業在尚未IPO之前提供了大量風投資金。
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私募通統計,今年以來,共有15家商業航天領域企業完成融資,其中既有川發引導基金出資的星際榮耀,浦東資本出資的太驛微行,也有中兵北斗應用研究院出資的方位角。
星河動力創始人劉百奇也公開表示,其公司即將完成D輪融資,投資方主要爲產業資本。
就中科宇航來看,自2019年以來,中科宇航經歷了8輪融資,吸引了越秀產業基金、國科資本和中信建投資本等衆多私募機構。6月26日,胡潤研究院在廣州發佈《2025年全球獨角獸榜》,廣州市今年有24家企業上榜,其中就包括了中科宇航,胡潤研究院對其的估值是110億元。
離企業最近的銀行資本,也是商業航天發展的中堅力量。
7月30日,中科宇航與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以下簡稱“廣東中行”)簽署銀企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廣東中行將爲中科宇航提供總計不超過等值20億元人民幣的授信總量,深度對接中科宇航在研發攻堅支持、先進製造升級、企業運營保障、產業鏈協同發展等方面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截至5月23日,民生銀行深度服務了星際榮耀、星河動力、天兵科技、藍箭航天、東方空間和中科宇航其中的五家公司,不僅提供信貸資金,還面向“企業+企業家+員工”提供了定製的一攬子綜合服務方案。
按照商業銀行傳統授信邏輯,給予商業航天這類企業信用貸款挑戰巨大。對此,民生銀行表示,其勇於調整授信思路,讓信貸審批從“看財報”升級爲“看人才、看賽道、看技術、看生態和看股權”,並敢於做授信主辦行,爲客戶提供更爲豐富的產品和權益服務譜系。
不僅是信貸,銀行還通過股權投資支撐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早在2021年,招商銀行子公司招銀國際就投資了藍箭航天,近年來雙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朱雀三號”VTVL試驗箭體上特意塗裝由招商銀行精心設計的“逐夢有招”主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