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億,北京將要衝出一個航天獨角獸IPO

商業航天賽道,將要衝出一個IPO了。

近日,證監會官網數據顯示,來自北京的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啓動科創板上市輔導,輔導協議簽署時間爲2025年7月25日,輔導機構爲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於2015年的藍箭航天是一家超級獨角獸企業,據胡潤研究院於今年6月發佈的2025全球獨角獸榜單,藍箭航天以200億企業估值位列第418位。此前,藍箭航天更是完成多輪融資,身後除了站着紅杉資本、經緯中國等多家頭部機構外,也有如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這樣的“國家隊”參與其中。

眼下,藍箭航天的IPO進程進入了預備階段,身後長長的投資人隊伍無疑也將在年度成績單上畫下濃墨重彩一筆。

而同樣值得慶賀的,還有藍箭航天所在地北京。

近年來,硬科技之風吹遍祖國大地,新技術創新驅動產業新變革期間也在催生大批獨角獸企業。其中,北京孵化硬科技獨角獸的能力可謂首屈一指。

數據顯示,目前北京硬科技獨角獸企業佔比71.3%,較2020年增長了28.3%,保持年均7%的增速。在人工智能、商業航天、集成電路等技術領域創造出多項國際領先的重大創新成果。例如:全球首個能夠模擬人類操作手機和電腦的自主智能體、全球首款連續發射成功的液氧甲烷運載火箭、全球首顆RISC-V邊緣計算芯片等。

目光順着衝刺IPO的藍箭航天身後望去,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北京獨角獸叩響IPO大門。

80後造火箭,衝刺IPO

出生於1983年的張昌武,是藍箭航天這頭獨角獸的掌舵者——據上市輔導備案報告,公司控股股東爲張昌武及其控制的淮安天繪科技信息諮詢中心(有限合夥),佔公司14.68%的股份。

而和技術背景出身的創始人不一樣,張昌武是從金融業跨界到民營航天這個新興產業賽道的。在創業前先後在匯豐銀行運營部、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亞太區戰略部工作,主要從事汽車金融等領域,有着豐富的投資運營管理經驗,參與過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在國內的一系列股權投資,及投資後的股權管理,在國際合作及企業戰略規劃領域有較深的積累。

2011—2013年期間,已經工作多年的張昌武回到校園就讀清華MBA項目,系統學習經濟管理知識。兩年時光雖然短暫,但給他帶來了足以受益終生的深遠影響。2013年,張昌武着手籌備一家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那個時候國家層面關於軍民融合的政策呼之欲出,覺得我國商業火箭的機會要來了。”

2014年11月,《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民營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系統建設。”開啓了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大門,拉開了中國商業航天序幕。

2015年,國家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航天領域,在此形勢的推動下,國內民營資本開始進入這一領域,掀起了商業航天發展的新浪潮,這一年也被視爲中國商業航天元年。

隨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再加上一批極具創新活力的國際商業航天公司迅速成長,狠狠刺激了張昌武的神經。“火箭技術本來就是軍民兩用技術,既然國外市場能誕生民營商業化運載火箭公司,中國市場也一定可以。”

在決定創業後,張昌武拉上了曾在歐洲航天局任職的教授吳樹範,以及爲藍箭航天帶來天使輪融資的創想天使投資人牛旼等大咖一同創業。2015年6月,藍箭航天在北京註冊成立。

但跨界不僅是簡單的職業賽道轉換,而是思維模式的徹底重構。面對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的商業航天賽道,張昌武曾坦言:“慢就是快。沿着一條線走下去的技術脈絡是非常重要的,商業航天找準方向才能出手,否則很可能萬劫不復。另外商業航天本身對於可靠性有着極爲苛刻的要求,追求質量比追求速度更重要,怎樣靜下心來把產品做紮實,把關鍵的零件吃透,在點火發射的那一刻優勢纔會凸顯出來。”

於是藍箭航天一開始制定的戰略就是中型運載火箭+液體發動機,在公司成立的前三年,同時也是資本追逐熱點、行業略顯浮躁的三年,但這期間,藍箭航天近乎固執地專注於既定技術路線。張昌武與團隊遠離喧囂,將精力集中於“把產品做紮實,把關鍵零件吃透”。

這份沉潛的定力,最終沉澱爲硬核的研發成果。2018年,“朱雀一號”運載火箭發射,藍箭航天成爲國內首家走通民商火箭發射鏈路的企業;同年,藍箭航天發佈“朱雀二號”火箭型號,成爲國內最早開始液體運載火箭研製的民營航天企業;2022年,“朱雀二號”遙一火箭首飛,公司成爲國內最早進行液體火箭發射的民商航天企業;2023年,“朱雀二號”遙二火箭成功發射,成爲全球首枚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2024年,基於“朱雀二號”成熟技術的“朱雀二號”改進型遙一運載火箭成功完成飛行試驗任務,標誌着其正式邁入商業化發射服務的穩定發展階段……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作爲國內最早關注中大型運載火箭研製的企業之一,藍箭航天憑藉自主研發與技術迭代引領行業前沿,並通過持續的技術突破、成熟的產業化實踐以及全箭關鍵配套能力提升,爲中國商業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致力於成爲全球航天市場的重要推動者。

成績斐然的藍箭航天,自然也贏得了資本市場的持續青睞。

先是在藍箭航天創立後三年間,還沒有研發出實際產品的藍箭航天便累計獲得各類投資超過5億元,此後更是保持着幾乎每年融一輪的節奏,現估值高達200億元。市場最新一幕發生在2024年12月,彼時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對藍箭航天投資9億元,成爲藍箭航天曆次融資中單筆投資金額最大的投資機構。資金將主要用於藍箭航天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運載火箭的研製、試驗測試及生產。

眼下,80後張昌武將帶着這頭200億元超級獨角獸,向科創板發起衝擊。

商業航天企業IPO潮起

啓動IPO進程的藍箭航天,無疑也是在朝着“科創板商業航天第一股”發起進攻。

但從現狀來看,“科創板商業航天第一股”花落誰家言之尚早——與藍箭航天啓動科創板上市輔導近乎同期,航天企業屹信航天也在江蘇證監局上市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爲民生證券。

成立於2018年的屹信航天,主要從事微小衛星星載測控通信產品及地面測控系統研發,並覆蓋軟件開發、集成電路設計、衛星載荷及信息技術諮詢等多元領域。

自成立以來,屹信航天深耕衛星有效載荷的研發與製造,爲商業衛星搭建“空天信息橋”,目前已累計研發、生產出三大類十餘種產品型譜,爲商業衛星配套載荷設備百餘臺。作爲一家優秀的“硬科技”企業,屹信航天致力於研發、生產微小衛星通信載荷及測控、數傳產品,滿足各類商業衛星互聯網、物聯網需求,服務於國家天地一體信息網絡建設。

政策是這波潮涌最直接的推手。

今年6月,爲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增強科創板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證監會發布《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重啓未盈利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並把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人工智能一併納入支持範圍。這意味着尚未盈利、但技術領先且研發投入巨大的火箭與衛星公司,可以跳過“最近一年盈利”的傳統門檻,直接憑藉預計市值+核心技術的組合叩開A股大門。

制度鬆綁一經落地,藍箭航天和屹信航天先後啓動上市輔導。畢竟,資金需求是企業衝刺IPO的內生動力。

畢馬威報告顯示,商業航天呈現長週期性、高投入性和高風險性的特徵,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下,企業普遍面臨降低成本、“質效提升”的雙重壓力。

作爲一個高風險、高投入、長週期的行業,商業航天需要“耐心資本”長期穩定的投入。另一方面,商業航天行業存在激烈競爭,國際國內都在力爭降低成本、增強運載能力。目前,中國商業航天因部分核心技術短板、受地緣政治影響與市場壁壘等因素,相較於國外商業航天在成本控制上還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中國1公斤的衛星發射成本大約是1萬美元,按此計算,單顆低軌通信衛星的發射成本約爲200萬美元,而美國“星鏈”的發射成本更低,SpaceX發射單顆低軌衛星的成本僅爲75萬美元左右。

商業航天需要高額投資,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投融資案件達19起,金額55.51億元,同比增長21%;單筆融資均值2.92億元。同時,商業航天也是高風險的行業,雙曲線一號、朱雀二號、穀神星一號等商業航天發射雖然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研發和生產環節,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發射失敗記錄。

而當一次市場單筆融資逼近天花板,二級市場毫無疑問將成爲繼續輸血火箭、衛星批產與回收船隊的唯一選擇。

好在,技術成熟度的集中突破給了資本市場足夠的信心。從產業鏈、技術產品化突破和創新驅動的角度,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已初具雛形,且基本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

據中國航天工業質量協會統計,從2015年至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產值由3764.2億元突破至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爲22%,而相關機構預計,2025年我國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將破2.5萬億元,高端製造業與產業集羣同步壯大。

隨着衛星、火箭和發射場逐步實現商業化,高密度商業衛星發射基礎設施已初步形成。同時,得益於中國航天產業鏈條的完整性、技術創新與自主可控,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商業航天產業也具有較高的“自主可控”程度,技術壁壘並不普遍。

可以預見,在資本市場持續加大對商業航天的政策支持力度背景下,將會有越來越多商業航天企業闖關二級市場。

“北京亦莊”排隊IPO

衝刺IPO的藍箭航天,離不開北京經開區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與合作。

在培育商業航天獨角獸這件事上,北京亦莊通過政策引導、產業集聚和生態協同,已形成顯著優勢。數據顯示,商業航天領域有12家獨角獸企業,5家位於北京,其中星際榮耀、藍箭航天、星河動力、銀河航天這四家企業均來自北京亦莊。據瞭解,北京亦莊已聚集空天企業超160家,生態企業超過600家,空天街區加快建設。未來,北京亦莊將充分發揮產業協同之力,加速商業航天創新發展,爲支持中國航天事業取得新突破貢獻力量。

正如藍箭航天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從產業基金的‘精準滴灌’到政策服務的‘全程陪伴’,藍箭航天成長軌跡的背後,清晰烙印着北京經開區的護航密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作爲首都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北京經開區給“如何梯度培育中小企業發展壯大”這個問題交出了一份優秀答卷。

爲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北京經開區出臺了一系列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政策。在加強共性要素政策方面,經開區聚焦科技創新推出一攬子的“科創二十條”,內容涵蓋技術攻關、創新平臺、企業培育、研發投入、數智轉型、產學研用等多個方面,2024年全年兌現資金12.6億元,單個項目最高支持金額1億元。同時注重細分產業專項政策,如在信息技術領域,出臺加快打造AI原生產業創新高地的若干政策,每年發放1億元算力券、1億元模型券,着力打造人工智能標杆應用場景。

今年年初,中關村獨角獸企業發展聯盟、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發佈《北京市獨角獸企業名單(2024)》,統信軟件、青藤雲安全、芯馳半導體、藍箭航天等19家北京亦莊企業入選,涵蓋了集成電路、智能裝備、醫藥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軟件和信息服務、新消費與零售等多個前沿科技領域。

實際上,自“十四五”以來,北京經開區已初步形成“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小巨人—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以及獨角獸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創新梯隊“雁陣式”發展格局。

“聚焦通過創新支持、平臺建設、政策支撐、金融服務,北京經開區打造了‘四位一體’中小企業培育模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3月初,北京經開區已擁有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84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5家,在國家級經開區中排名前列;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76家、北京市創新型中小企業973家、獨角獸企業19家、單項冠軍9家、隱形冠軍6家,打造了科創企業“熱帶雨林”式成長生態。

2025年以來,北京經開區更是聚焦重點行業領域持續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出臺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汽車產業、醫藥健康產業、信創產業等新興產業的具體政策,以及促進商業領域發展,推動商務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從孵化載體建設到企業梯隊培育,從政策支持到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北京經開區以系統性思維和精準施策,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構築了獨角獸企業成長的“亦莊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創下今年北京最大IPO的屹唐股份也來自於北京經開區,同時其也是亦莊國資孵化的最大規模科技IPO。

未來,勢必會有更多獨角獸和IPO從北京亦莊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