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櫃建商購地大縮手 金額銳減近36%

近一年來上市櫃建商購地金額856億元,大減35.7%。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上市櫃建商購地金額

中央銀行對房地產加碼信用管制,一年來住宅市場交易動能降至冰點,建商購地動能更趨保守。信義全球資產統計,近一年來上市櫃建商購地金額856億元,比起去年919信用管制前一年的1,332億元大減35.7%。

在六都中,除臺北市外,購地規模均衰退,信用管制下中小型建商資金成本大增,土地買盤呈大者恆大趨勢,購地往蛋黃區位移。

統計顯示,近年上市櫃建商購地規模最低在2022年第四季、僅36億元,此後隨着房市熱絡,2024年第三季單季達到658.8億元高峰,不過隨着央行推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預售住宅市場交易量急凍,建商購地縮手,今年以來土地市場,除了愛山林聯手宏匯取得臺電臺電CR-1公辦都更案、遠雄買下高雄鼓山6,128坪土地二件百億級大案外,上市櫃建商購地手筆明顯縮小,整體購地規模大幅縮水。

以區域別看,在919信用管制前一年,上市櫃建商在臺中購屋逾400億元土地、在高雄購入近300億元土地,在信用管制後一年,這二大都會區分別減少至200億元左右,六都中僅有臺北市呈現增加。

信義全球資產顧問發展部經理林建勳表示,住宅預售市場銷售率驟降,與近年信用管制下降低土建融及餘屋貸款成數,並有限期開發壓力,使建商購地動能有所停滯,多在建案完銷、順利交屋,資金回收後,纔會進行下一件開案。隨預售屋銷售降溫與財務槓桿增加,對於中小型建商的壓力更大,大型建商雖然對高額融資需求相對較低,但也更重視分散風險、縮小規模。

林建勳表示,雖然建商購地動能降低,但溫度猶存,今年前三季土地交易金額雖然不如去年,但仍高於2022年、2023年全年,今年上市櫃建商購地能否達到千億元大關,仍需觀察第四季住宅市場是否擺脫低迷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