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罷免賴清德」是凝聚民意奇招(黃博文)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4月份最新民調,總統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首度呈現「死亡交叉」,不滿意47.3%微幅領先滿意47.1%,逐漸成爲政治仇恨值較高的政治人物,這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喊出「罷免賴清德」,不失爲最佳戰略之一!(圖/本報系資料照)
過沒幾天就是520,賴總統上任一週年。相信大多數臺灣民衆都覺得這一年過得毫無冷場,那我們的總統賴清德,大家滿意嗎?根據美麗島電子報4月份最新民調,總統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首度呈現「死亡交叉」,不滿意47.3%微幅領先滿意47.1%,顯示民衆對於賴清德上任以來的對外表現、對內溝通信任度開始下滑。
賴清德總統逐漸成爲政治仇恨值較高的民進黨政治人物,這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喊出「罷免賴清德」,引發諸多討論,甚至招來批評「天馬行空」,然而,若瞭解朱立倫設定戰略的背後邏輯,便可以發現,面對民進黨來勢洶洶的大罷免,「罷免賴清德」真有可能是在野因應的最佳戰略之一!
要如何罷免總統?這個高門檻是招來批評的主要原因。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規定,罷免總統要有1/4的立委提案,2/3的立委同意,並要經過全體公民的1/2投票同意後才能罷免,等於是說,罷免總統跟修憲一樣難,依據現在的立院朝野版圖,第二關就過不了,既然明眼人都知道難如登天,那朱立倫在提出的時候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正如同「反廢死」及「反獨裁」兩大公投一樣,就是要告訴在野支持者,在野黨現在所做的一切,矛頭都是指向仇恨值極高的共同敵人賴清德,不僅能夠團結在野力量,更能激發支持者更積極的行動,以達到保護在野力量,制衡民進黨的目標。
申言之,「基層支持者」纔是朱立倫想要訴求的對象。這幾個月來,大罷免延燒的國民黨立委無不竭盡所能呼籲支持者,若進到三階投票,一定要出門投下不同意票,然而,基層常常搞混,也有支持者因爲厭惡大罷免而選擇不出門投票,僅靠單純的呼籲效率不高,一定要給予基層更有感、更明確的訴求,那就是「罷綠委、救藍委,才能罷免賴清德」!
「政治效能感」是近代政治學常引用的理論之一,尤其是在社羣媒體興起、以及政治極化現象的現代政治中更常被討論。簡言之,政治效能感愈高,代表人民認爲自己愈能夠影響政府及政策。同理,在面對大罷免浪潮,被動的防守只會讓支持者日漸疲乏而感到無力,只有主動出擊、自主設定議程才能擺脫頹勢。
對於基層而言,單純反罷免無法讓支持者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大局,但「罷免賴清德」作爲主要號召,便能給予支持者額外的動力及論述,「罷綠委、救藍委,才能罷免賴清德」的思考方向大幅提升了基層支持者的政治效能感,進而觸發更多積極行動。
更甚者,在綠營優勢區,也有許多藍營支持者,他們對於地方政治的思考方式與全國選舉是有分別的,地方主要依靠人情的連結,而全國則是看政黨傾向,這與臺灣長期以來以「恩庇侍從主義」維繫的地方派系政治有關。對這些地方的藍營支持者而言,對於選區立委的仇恨值可能沒有賴清德那麼高,光訴求罷免無法做出有效動員,而「罷免賴清德」正是給予這些藍營選民跳脫恩庇侍從主義邊界的最佳理由,才能在這些深綠選區發揮一定作用。
身爲臺大會計系教授的朱立倫,難道會笨到不知道罷免賴清德實際上做不到嗎?在426「戰獨裁」遊行後提出這個概念,正好讓忍耐已久的藍營支持者有實際的底氣可以行動,就一個政黨的掌舵手而言,朱立倫的方向明確、戰略清晰,乘勢扭轉檢調大動作搜查國民黨罷免行動的頹勢,所以,這步不是癡人說夢,也不是險棋,而是一幅縝密策畫的藍圖。
(作者爲臺大政研所碩士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