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罷免民粹狂潮 臺灣民主困局(李林傑 )
當下臺灣政治攻防的重心,已聚焦於朝野對峙白熱化下的「大罷免」行動。(示意圖/資料照)
當下臺灣政治攻防的重心,已聚焦於朝野對峙白熱化下的「大罷免」行動。尤值注意者,在於藍營應對策略之遲鈍,導致最初反應軟弱、迴應失據、錯失先機,陷入一度頹勢。近期在野陣營修法更動罷免聯署門檻,則爲敗中有救之關鍵妙手,以避免民粹浪潮的過分侵入。而若跳脫此一政治事件的表層攻防,可見臺灣民主制度早已內嵌諸多「自限性疾病」。制度本欲制衡權力,實則在惡性博弈下,反成權力工具,折射出臺灣民主制度的深層困局。
第一、制度設計落在效果論,忽視動機論,在制衡惡之人性時存在天然制度空窗及失靈。臺灣制度設施,類比西方,一般是依據效果論佈局,佈置了異常繁多的制度設防及其制衡體系。但此種制度設防忽略了更具根本性的動機論。任何一種制度及其執行,均呈現一種相對固定的相態來維持穩定性,而任何一種固定化的制度模式必有其空窗。倘若政治人物決心訴諸惡之動機、人性,那麼此種重效果的制度制衡即轉換面目爲制度自我癱瘓,制度便淪爲其工具而非界限。藍營否決民進黨的全數預案爲一例,民進黨之前訴諸意在罷免全體藍營分區民代的「大罷免」亦是如此。
第二、罷免制度與大選制度本身設定極不合理,系民粹信徒與少數專制滋生的沃土,民主權利便化約與退化爲否定權利,喪失了起碼的建設性。臺灣的罷免制度極不合理,選民的25%同意罷免即可成立,這當滋生的是民粹的狂潮。在臺灣主流政黨實質均有能力在第三階段投票催出25%的起碼票數,遂在理論上都掌握了「掀桌子」的權利,唯有自身願意與否的問題。而民進黨方面狂熱的「青鳥」信徒,在未提高罷免聯署門檻之前,則是可以在現實上,催生出一樁樁成案的罷免聯署來,而這無疑對民進黨的自制是極大的誘惑。「大罷免」浪潮的形成,遂有其合理的制度原因。
第三、伴隨政治的娛樂化、蔓延化,選民與政治人物視野反而侷限化、孤島化,以致沉湎於政治攻防的瑣碎日常。民主的制度運行,給予了人民自由權利,而成爲臺灣人「驕傲」的同時;整個制度執行將臺灣人的視野與思考卻納入了牢囚,因迷失在瑣碎的議題攻防,臺灣人對自身處境與前路的思考卻呈現出盲視。或是極度的親美,或是極重於選舉;殊不知,親美的前提爲臺灣於華府言尚有利用價值,選舉的前提爲兩岸關係處於和平狀態,兩者則均取決於大陸的所爲,豈非交出主動?對大陸,臺灣人反而少卻了理性思考,或是直接否定,或是不願直面。此外,近年來頻繁的罷免動議,一次又一次「掀桌子重來」,帶來的是民意對自我的一次又一次否定,這消解的是選舉本身的合法性,所褪色的是民意本身的權威性;其在本質上是制度內耗,無涉於爲民施政。
第四,選舉與罷免的頻繁運作,在缺乏合格選民與健全制度環境下,僅會導致民粹政治與制度內耗。票決民主並非萬靈丹,其欲善治,需賴於成熟選民與穩定認同。但臺灣民意深度撕裂,國家定位與前途共識匱乏,民主遊戲遂成族羣情緒之角力場。而若民主制度之正常運行,需高度依賴對岸的和平容忍,或者說,對和平統一的執念,則此一制度本身即處於不穩、非常態與高度脆弱的狀態,未來風險難測。臺灣人在沉湎於制度運行的政治攻防之於,不妨仔細思索如何維繫該制度的前提:徹底之和平問題,以同最根本的和平攸關方,大陸,達成中程協議與政治基礎諒解的再探索。
迴歸根本,制度本應是限制權力之設計,非權力博弈之工具;民主本應反映理性選擇,而非情緒發泄場。臺灣近年來的制度困境,揭示的是票決民主在特定結構下的脆弱性——制度既可制衡少數之惡,亦可放大集體之惡,成敗常系一念。民進黨此番「當家卻造反」的罷免行動,所真正受損的,是臺灣民主制度自身的正當性與穩定性。政治博弈終須迴歸制度理性,否則一場場民粹狂潮終將耗盡民主資本。而對臺灣民衆來說,民主並非全然爲情緒宣泄之權利,更是當負有理性思辨之責任。(作者爲四川大學政治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