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發佈《貫徹“兩山”理念 滬市ESG實踐二十年》 2024年度ESG相關報告披露率達57%
8月15日,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年之際,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發佈中英文版本《貫徹“兩山”理念 滬市ESG實踐二十年》(以下簡稱《ESG實踐》),向境內外市場參與者系統介紹滬市二十年來ESG實踐探索的階段性進展。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滬市超過1300家公司單獨披露2024年度ESG相關報告,披露率達到57%,創歷史新高;滬市綠色債券累計發行8627億元,滬市成爲全球主要綠色債券市場之一。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採訪時表示:“相關成果表明,滬市上市公司ESG實踐在‘質’與‘量’兩個維度均實現顯著躍升。上交所作爲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載體,其樣本表現既體現了監管、交易所與上市公司自上而下的協同推進,也標誌着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可持續準則的加速接軌。”他認爲,未來關鍵在於將日益完善的制度框架真正轉化爲企業的可持續行動,實現“知行合一”。
2024年度ESG相關報告披露率達57%
《ESG實踐》顯示,二十年來,上交所以可持續信息披露爲基石,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續競爭力。
早在2008年,上交所就發佈了加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工作的相關通知和環境信息披露指引,引導上市公司增強社會責任意識。2019年,上交所在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中專設社會責任章節,對科創板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情況提出強制披露要求。2024年4月,上交所發佈《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並於2025年1月發佈報告編制指南,形成了統一、規範、與國際接軌的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制度體系,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邁入規範化發展新階段。
2024年11月以來,上交所先後發佈《推動提高滬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質量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和《推動提升滬市上市公司ESG評級專項行動方案》,系統開展上市公司ESG信披能力建設和服務監管,以披露促治理,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續競爭力。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滬市超過1300家公司單獨披露2024年度ESG相關報告,披露率達到57%,創歷史新高;上證50、科創50指數成分股公司實現100%披露。
截至2025年7月,MSCI(注:國際ESG評級機構明晟)ESG評級受評對象中,31%的滬市上市公司在最新一次ESG評級中實現評級提升。2022年至2024年,滬市上市公司中證ESG評級爲A、AA及AAA的公司數量分別爲348家、420家和440家,累計增長26.44%。
施懿宸表示:“相關成果表明,滬市上市公司ESG實踐在‘質’與‘量’兩個維度均實現顯著躍升。上交所作爲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載體,其樣本表現既體現了監管、交易所與上市公司自上而下的協同推進,也標誌着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可持續準則的加速接軌。”
上交所累計發佈可持續發展指數155條 相關指數產品規模超過3200億元
《ESG實踐》顯示,二十年來,上交所以暢通綠色產業融資爲核心,優化市場資源配置:一方面,支持綠色產業股權融資及再融資;另一方面,支持綠色產業及綠色項目債券融資。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末,上交所市場共發行8627億元綠色債券,其中綠色公司債4924億元,綠色ABS(綠色資產支持證券)3703億元。此外,已上市7只投向清潔能源及環保領域的公募REITs。
同時,二十年來,上交所以指數和基金產品爲載體,豐富可持續投資工具箱:一方面,夯實ESG評價體系及數據基礎;另一方面,創新綠色金融投資工具。
數據顯示,目前中證ESG評級已覆蓋近5000家上市公司、近2500家發債主體,並已拓展至涵蓋基金ESG數據服務及氣候轉型評價。
自2020年3月起,上交所聯合中證指數公司陸續發佈滬深300、中證500、中證800 ESG等指數系列,2022年1月發佈中證高股息ESG指數,逐步構建了多種投資策略的ESG指數系列。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底,上交所已累計發佈ESG等可持續發展指數155條,涵蓋股票、債券、多資產指數。可持續發展指數跟蹤產品共計90只,規模合計731.92億元;基於中證A500等“A系列”指數、上證180指數等使用中證ESG評價的寬基指數產品共157只,規模合計2528.48億元。
上交所表示,隨着ESG內涵和外延的不斷深化和拓展,滬市ESG投融資得到極大促進,助力中國資本市場全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在施懿宸看來,上市公司進行ESG有效實踐的核心是從“知”邁向“行”,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目前,證監會、三大交易所等均已出臺系統的信息披露文件,對披露範圍、深度和時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披露只是第一步。關鍵在於披露內容所反映的數字、目標與改進是否真實、可驗證,並能夠被企業切實內化爲管理流程、生產工藝、運營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施懿宸建議,監管方、投資者與媒體應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上市公司將ESG理念與要求真正轉化爲可持續的經營行爲,實現“所言即所行,所行即所言”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