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一週丨上交所發佈“滬市ESG實踐二十年”;廣東出臺全國首部碳排放配額質押融資系統化司法保障文件

ESG發佈

上交所發佈“滬市ESG實踐二十年”

2025年8月1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中英文版本《貫徹“兩山”理念滬市ESG實踐二十年》,向境內外市場參與者系統介紹滬市二十年來ESG實踐探索的階段性進展。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滬市超過1300家公司單獨披露2024年度ESG相關報告,披露率達到57%,創歷史新高;滬市綠色債券累計發行8627億元,成爲全球主要綠色債券市場。

點評:滬市用二十年沉澱系統披露ESG演進,既爲全球投資者遞上透明名片,也以“兩山”理念錨定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新座標。

華證指數發佈2025年度公募基金ESG系列榜單

8月12日,上海華證指數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發佈2025年度公募基金ESG系列榜單。此次榜單的發佈是爲表彰國內公募基金行業在可持續投資中的優秀實踐,宣傳ESG投資最佳典範,構建ESG投資生態的正向循環,以推動可持續投資理念在公募基金行業的深入發展。

點評:該榜單體現了國內資管行業對可持續投資的重視。通過表彰ESG實踐標杆,榜單既爲投資者提供了參考,也推動了行業良性競爭。

ESG研究

《中國生態修復與國土整治發展研究報告(2024)》發佈

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由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組織編著的《中國生態修復與國土整治發展研究報告(2024)》發佈。作爲國內首部系統總結2018年機構改革以來生態修復與國土整治實踐成果的權威報告,填補了該領域系統性研究的空白,全景展現了相關領域的重大進展,爲新時代國土空間治理提供了科學指引。

點評:該報告作爲機構改革後的首份權威評估,既梳理了實踐成果,也爲未來國土空間治理提供了科學框架。其價值在於將碎片化經驗整合爲可複製的治理模式,但需注意區域差異性問題,避免“一刀切”式推廣,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

《2025年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情況分析報告》發佈

近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編寫的《2025年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情況分析報告》發佈,該報告由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委員單位妙盈科技提供數據支持,分析總結A股上市公司2025年(2024年度)可持續信息披露情況以及2023年(2022年度)以來信息披露對比情況。

點評:專業機構的數據支持提升了報告的客觀性,但未來需建立更統一的披露標準,避免企業“選擇性披露”,才能真正推動資本市場的信息透明化。

ESG行動

上海:高校、醫院等公共機構將納入碳配額管理

上海市政府網站發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上海碳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行動方案(2026-2030年)》的通知。《行動方案》表示,自2028年起,年排放1萬噸及以上二氧化碳當量的高等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納入市場管理並逐步實施碳排放配額管理。

點評:上海此次將公共機構納入碳市場管理,展現了碳減排政策從工業領域向公共服務領域延伸的創新突破。這一舉措既擴大了碳市場覆蓋範圍,也樹立了公共部門的減排示範效應。

遠景科技集團發佈“人工智能超級儲充網絡”

8月13日,在儲能領跑者聯盟主辦的第四屆EESA儲能展上,遠景科技集團旗下零碳綜合能源業務正式發佈重磅網絡級新品——人工智能超級儲充網絡。這一創新網絡級產品將儲能、充電、人工智能調度與電力交易深度融合,打造充電網絡、儲能網絡、智能微網和虛擬電廠網“四網融合”的智慧能源生態系統。

點評:該產品的發佈標誌着儲能技術向網絡化、智能化方向邁出重要一步。通過AI調度實現多能協同,既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也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廣東出臺全國首部碳排放配額質押融資系統化司法保障文件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聯合印發《關於推進碳排放配額擔保助力綠色金融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全國範圍內首次爲碳排放配額質押融資提供系統化的司法保障。此次出臺的意見從爭議處置、減排激勵、評估監督到擔保創新等多方面,提出了13條具體規定。

點評:廣東三部門聯合出臺碳排放配額質押融資新規,開創性地以司法保障推動綠色金融發展。13條具體措施構建了從爭議處置到減排激勵的全鏈條制度框架,不僅解決了碳資產質押融資的法律瓶頸,更通過系統化制度設計釋放碳市場金融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