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賽聚能”打造未來空間產業“強磁場”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5月21日電 (高志苗)深海海底光通信網絡佈設及運維作業智能機器人系統研製,面向商業航天的紅外遙感與態勢智慧感知解決方案……多個“上天入地”的未來項目亮相上海未來產業大賽。以賽聚能,上海正打造未來空間產業的“強磁場”。

跨學科創新驅動技術突破

“未來空間領域的競爭,會越來越多是交叉學科的競爭。”君聯資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廖威棟在採訪中指出,當前約40%的前沿項目均具備“硬件+軟件”跨學科協同特徵。他以航空航天爲例,光學、半導體、電力電子等多領域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創新效能的關鍵。

面對全球化競爭與合作的複雜態勢,上海作爲中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正通過國際交流加速技術升級與品牌輸出。“商業航天需要競爭,更需要合作。”中國科學院上海技物所高級工程師黃茂潼表示,團隊研發的紅外智能感知載荷技術已在災害監測、城市規劃領域實現突破,國際交流既助力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也爲中國技術“走出去”奠定基礎。

已是第二次參賽的上海中車艾森迪海洋裝備有限公司帶來深海海底光通信網絡佈設及運維作業智能機器人系統研製項目。上海中車艾森迪海洋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宋俊輝介紹,本來海洋裝備行業就是國際化的行業,無論是學術會議還是行業展會還是各大海工裝備企業,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國際化大型企業合作。

“我們技術和產品,要在全球市場上去競爭比拼,包括作業效率、質量可靠性等,它不是區域性的行業使用,必然要在國際上去交流,才能確保在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參與這樣的大賽很有必要。”宋俊輝說。

政策護航助力生態優化

如何破解技術規模化應用的瓶頸?黃茂潼坦言,商業航天需在“高性能”與“低成本”間找到平衡點,平衡性能跟成本之間的關係,努力實現載荷的功能性優化。此外,商業航天整個市場還處於發展階段,需要政府和市場多方面增加商業航天產業的信心。

宋俊輝建議,上海可依託海洋中心城市定位,在上海臨港海域建立國家級深海機器人測試基地,模擬複雜海況,如高壓、暗流、硬質海牀等,給深海機器人提供真實環境驗證平臺。探索共享經濟模式,建立深海機器人租賃平臺,降低中小企業使用門檻。打造縱向產業鏈集羣,形成特種材料、核心部件、整機研製、用戶運營閉環產業鏈,目前看整個鏈條在上海都有相關企業,可以把資源集聚起來。

上海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已逐步落地,通過加強核心專利保護、優化區域分工等舉措,推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202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上海正以政策創新不斷促進產業發展。

從低空經濟到商業航天,從深海裝備到智能感知,上海正通過未來產業大賽助力未來空間產業的多元佈局。廖威棟強調,在別人封鎖時,也許應該更開放。利用產能優勢,去擁抱全球化並吸引人才,讓中國技術真正走向世界。在這場面向未來的競賽中,上海既是試驗田,更是鏈接全球創新網絡的戰略支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