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接近盈虧平衡 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編程智能體可能是AGI的基石

每經記者:可楊 每經編輯:董興生

8月21日,出門問問(02438.HK)公佈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中期業績。

2025年上半年,出門問問實現收入爲1.79億元,同比增長10.0%。同時,期內虧損爲人民幣0.03億元,同比減少99.5%,已接近盈虧平衡。

“Coding Agent(編程智能體)可能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石。”在21日晚間的業績溝通會上,出門問問創始人兼CEO李志飛表示,AI編程既是獨立產品,也將成爲其他產品的底層能力。公司未來所有產品,包括TicNote(產品名)、模型工廠等,都會建立在Coding Agent之上。

硬件是AI的試驗場

財報數據顯示,分業務來看,2025年上半年,出門問問AI軟件業務收入爲0.81億元,同比下降21.7%;AI智能硬件業務收入0.98億元,同比增長64.8%。

不過,隨着各大廠商紛紛加碼AI硬件,行業競爭趨於白熱化。李志飛坦言:“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因爲大家都關注AI。”但他依然認爲,出門問問在軟硬件結合方面擁有先發優勢。

“我們的競爭優勢主要有兩點,一點就是AI怎麼跟硬件結合起來。”李志飛回憶,早在2014年公司便進入可穿戴設備領域,推出搭載語音助手的智能手錶,經歷過多個硬件產品週期。李志飛坦言,公司在產業鏈、供應鏈和銷售環節積累了大量經驗。“如果你沒做過硬件,剛進去的時候肯定會踩很多坑。但今天我們從研發、供應鏈到銷售,應該比市場上絕大部分軟件公司,包括很多大廠更有經驗。”

在商業化追求之外,李志飛認爲,硬件不僅是AI的載體,也是推動AI進化的必要條件。“任何產品,必須有一個真正的東西在外面迭代,才能夠獲得用戶的反饋。環境的反饋對智能的進化至關重要。”

這也是出門問問堅持軟硬結合的重要邏輯。李志飛強調,AI不能只停留在科研階段,而是要在實際使用場景中不斷打磨。“必須得有產品跟使用場景,而不是搞科研。所以對我們來說,它就是一個AI的試驗場,同時也是一種商業化方式。”

儘管強調軟硬一體化,但李志飛依然明確指出:“我們是一個AI公司,而且是比較偏軟件的,所以軟件肯定是我們的靈魂。”他表示,目前出門問問在研發投入上超過70%集中於軟件領域,硬件更多是應用形態和展示軟件價值的載體。“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些硬件形態,真正把軟件的價值和壁壘發揮出來,而不是所有的硬件都去做。”

對於未來的發展路徑,李志飛強調,出門問問不會放棄硬件探索,但始終堅持以軟件爲核心,硬件作爲載體的原則。“無論是硬件還是純軟件產品,我們都是靠軟件來提供與衆不同的體驗。”

公司將全面邁向Agent化

李志飛表示,出門問問的定位是要成爲AGI時代的超級AI公司。基於這個定位,在公司層面,出門問問未來的產品將“全面Agent化”。“所謂Agent,就是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動態規劃和執行,而不是像過去(依賴)寫死的代碼。”他強調,Agent的本質在於自適應和反饋式調整。

在企業組織層面,李志飛認爲,公司組織也要全面AI化。這意味着AI不僅作爲工具,而是要在公司工作流中佔據主導角色。要實現這一點,公司所有行爲必須數據化,AI需要訪問所有數據,並滲透至產研、運營、市場、銷售等各個部門。

“核心就是AI要全過程參與,而不是隻看到部分數據或部分過程。”李志飛認爲,有了虛擬組織,超級個體就能夠規模化,“一個人可以完成過去三四個人的工作”。

在談及AI編程時,李志飛直言:“Coding Agent可能是AGI的基石。”在他看來,AI編程既是獨立產品,也將成爲其他產品的底層能力。公司未來所有產品,包括TicNote、模型工廠等,都會建立在Coding Agent之上,然後由虛擬組織改變人與人、人與機器的協作關係。

“如果沒有Coding Agent的能力,在競爭中會處於非常劣勢。”他強調,Coding和大模型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基石,Coding Agent不僅會革新公司的研發體系,“從組織層面看,它能大幅提升研發效率”。他解釋,過去產品經理與工程師協作門檻很高,效率偏低,而在新的體系下,AI可以降低溝通與執行成本。

談及未來戰略,李志飛總結稱,公司研發核心會聚焦於AI和Agent本身,應用形態既可能是純軟件,也可能結合硬件設備。同時,公司未來會將更多硬件產品與Agent強關聯,且在生態節奏方面保持開放。